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2 / 2)
「我怎麽连累你了?你自己走不就行了吗?」李瑁说异道。
武嘴角一抽:
「我不是寻思着人多力量大嘛?咱们两队人搜寻,若是找到了,功劳算你的邦价+
「那你就听我的,我让你干什麽你就干什麽?」李瑁笑道:
「今天去涝水转一转,捕几条鱼烤了吃。」
李季卿与岑参对视一眼,目瞪口呆,
你跟别人不一样,你接到的不是圣旨是吧?哪有你这样将圣人旨意不当回事的?
对喽,不是圣旨,是交代。
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关中多山水之胜,而汉陂在终南山下,气象清绝,为最佳处,地有五味陂,产鱼甚美,因名之。」
镁陂湖就坐落在涝水西畔,是长安西南一处绝佳的风景名胜之地,也是秦汉上林苑所在。
苑,既帝王游猎之处,不过在大唐,不只是帝王了,很多人都会来这里打卡。
李瑁以前出门狩猎,一半都是来这里,不能跑的太远,否则基哥会不高兴。
这里的道路,基本上都是贵人们游玩硬出来的,平民一般不会往这里跑,这是闲着没事干的人才会来的去处。
湖区所产的鱼,还是贡品,鄂县衙门常年派人在这里捕鱼,抓到就往宫里送,月百馀尾。
李瑁他们一路行来,至少见到三支车马队伍,也是往湖区去的,那里还有都水监舟署设立的一个租赁船只的地方,以供人们泛舟湖上。
乘舟泛湖,吃着小鱼,喝着小酒,迎着小风,喷啧,很有感觉的。
也就是武一路查拉着个脸,很扫兴。
李季卿闲看也是闲看,也跟看来了,岑参那就更闲了,也非常乐意与李瑁一道同游。
敢报考进士的,都是铁头娃,因为诗赋实在的太讲究了,对一个人整体文学素养要求极高,还需要极大的阅历。
这就是为什麽大唐的士子都有着宦游经历,你不到处游玩,你写不出诗来啊,凭空想像与亲眼见过肯定不一样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靠想像能写出来的?
李瑁他们租了八条船,一条的租金是一贯,准确点说是一天一贯,这个没人会赖帐,舟署是国家部门,赖一回就没有下回了。
船上配备有专门操桨的水手以及捕鱼能手,吃的除了胡饼和几种耐放的糕点之外,就没了。
「岑参兄弟皆名士,以三郎才气最盛,我听说过你,」郭淑坐在甲板坐席上,朝岑参笑道:
「岑三郎为什麽直到今年,才参加科举啊?」
岑参家中排行老三,今年二十七岁,老大岑渭举门荫入仕,将他们家的名额给占了,剩下的四兄弟只能是自力更生。
「只因进士科太难了,没有足够的准备,某也不敢轻易报考,」岑参笑着解释道。
与其说不敢轻易报名,不如说不敢轻易浪费社会关系。
李适之不可能每年都举荐你,人家那边需要照顾的人肯定非常多,凭什麽年年都给你补考机会呢?
能有一次,已经是相当难得了。
郭淑点头道:(「以岑三郎的出身,谋划一个幕职,应该比进士更容易一些。」
她这是好言相劝,进士这条路确实非常艰难,而他又不知道岑参其实很牛逼,所以劝对方将有用的关系,用在走后门,而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进士科。
「这你就不懂了,」李瑁接过岑参递来的烤鱼,一点一点的用手剥着吃,笑道:
「开元十八年,门下省侍中兼吏部尚书裴光庭,修改铨选制,订立了循资格制度,要旨在于贤愚一概,必与格合,乃得铨授,也就是说,从你入仕开始,资历决定了你的升迁之路,只要选满三年,一定升迁,进士及第,是最好的资历,是优先进入更部铨选的,只要你按照循资格一步一步慢慢来,
升迁是必然的,如果不是进土,比如岑大郎,他想要升迁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
就像那个严迪,卢奂天天想着怎麽给安排,就因为人家是进土,守选的官员里,进土是放在最上面的。
岑参笑道:「便是此意,虽然循资格制,已经被徐国公(萧嵩)奏请罢之,但眼下官员升迁,大部分时候确实还是看资历。」
他这个看资历,其实是寒门集团。
李昌点头道:(「萧嵩也是迫于压力,他那个时候是紫薇令,循资格实际上压制了很多官员的升迁道路,底下闹不满的太多,萧嵩也是没办法。」
李季卿在一旁呵呵尬笑,因为若是按照裴光庭的循资格,他爹李适之眼下爬不了这麽高不历丞簿,便为别驾,不历两畿官,便为京兆尹,不历御史及中丞,便为大夫,不历侍郎及郎中,便为尚书,李适之的升迁之路,看的不是资历,
是血缘。
也就是说,裴光庭的法子最后天折,就是遭到贵族集团的打击,你侵犯的是他们的利益,谁说升官得一步一步来?我儿子偏要大步的往前走。
李瑁继续道:
「就因为这个制度其实是有用的,所以虽然罢止,实际上朝廷铨选,还是会着重考量,像岑三郎这样的,就在循资格的范围之内。」
其实就是由国家立法,改为双重标准,顶格门阀还是一如往常,寒门士子继续看资历。
岑参是看的很明白的,他们老家在南阳,也属于两京走廊贵族集团,但却是小族。
一直没有说话的武,此刻点头道:
「能不能升官,其实看的是命。」
众人纷纷大笑。
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老武家以前也是看血缘,现在嘛,确实是看命,武惠妃就是命理所在,如果活着,武就命好,升迁压根不用发愁,
看什麽资历啊?贞顺皇后是我姑姑,这就是资历!
「裴相,是不是......」郭淑疑惑的看向李瑁。
李瑁点了点头:
「嗯嗯,我应称其为姨丈。」
裴光庭的老婆,就是武三思的女儿,武惠妃的堂姐,李林甫的初恋。
裴早死了,如今媳妇与李林甫的关系,几乎是长安尽知,儿子裴稹敢怒不敢言。
「今朝八府卫士巡山,求玄元皇帝像,但我认为,隋王的机会最大,」岑参这句话不是拍马屁,他还年轻,没经历过官场,脊梁还没塌。
李瑁笑道:「怎麽个说法?」
岑参笑着解释道:」「玄元皇帝乃我李唐始祖,他老人家的神像,岂是外人所能求得?这份机缘定然还是降临在隋王头上,某几可预见。」
你小子会说话啊:..:.李瑁笑道:
「正因如此,我才如此悠闲,有些人就是不懂这个道理。」
说着,李瑁的目光看向武,武闻言,了一声,陷入沉思。
当今世上,不讲迷信的几乎没几个,尤其是道家因国教的原因,很多传说都会特别渲染过,传的神乎其神,是修真成仙必备。
有条件的都入了道教,想着能修成神仙,没条件的拜佛,祈求下辈子过的好点。
所以你会发现,入道教的,都是有身份的人。
「你还别说,真就是这麽个道理,」武仿佛豁然开朗一般,阴霾尽扫喜道我就说嘛,圣人为什麽要让你出来,感情圣人也看出,这种事情外人是靠不住的,玄元皇帝降机缘,怎麽会降给非我道门子弟的人呢?」
「你度了?」李瑁异道。
度在大唐,是非常困难的,还需有落籍的道观同意,这个道观在宗正寺还得有备案,需要被朝廷承认才行。
道士度有出世和入世两种,入世就是李瑁这类,该干嘛干嘛,不必修行,不必功课,有谱,但没有道号。
武一脸骄傲道:「年初在东明观度。」
岑参顿时露出一副羡慕的表情,东明观就在长安城普宁坊,每年的度牌名额就一个,没曾想今年的已经被武给占了。
这玩意特别抢手,因为一旦度,等于与皇家走的更近了,如果皇室是赵家人,那麽度就是伪赵家。
李季卿人家就很容易了,宗室成员生下来就是道门子弟,再说了,他们家在长安还有一个专门供奉的道观:贞观初,因太子承乾有病,敕道士秦英祈祷获愈,在崇化坊立龙兴观。
郭淑好奇的看向丈夫:「「郎君度何处?」
「上清宫,」李瑁淡淡道。
「嘴~~~」
众人纷纷发出惊叹之声。
?
坐落在洛阳邯山翠云峰上清宫,是道教祖庭所在,乃玄元皇帝着书炼丹之地。
李瑁小时候,那是一直被认为是嫡子的,他度的地方,只能是祖庭,
别的地方不敢给他度。
他现在要是肯出世,基哥都能在长安给他划块地方,专门建一所道观,
「岑三郎认识李白吗?」李瑁问道。
岑参摇了摇头:,「久仰大名却未曾谋面,不过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好友,
孟襄阳。」
「可惜了,如此人物,竟已仙逝,直教人抱憾,」李瑁感叹道。
玄宗一代的大诗人,很多都与孟浩然有所交集,甚至彼此相识,也是通过孟浩然中间牵线。
其中只有李白和王维,怎麽都不对付,老死不相往来。
为什麽所有人都认识孟浩然呢,因为他住的那个地方很特别。
襄阳,位于长安进入荆襄丶江南和岭南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大唐仅次于两京走廊的第二大道路系统,也就是开辟于商末周初的武关道。
孟浩然住在这里,因其热情好客,喜爱结交朋友,自然是交游广阔,也是当下很多顶级大诗人心自中的老大哥。
提起孟浩然,岑参明显变的伤感起来,似在回忆与孟大哥的点滴过往。
发情,是大唐盛世无所的标签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一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