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17(2 / 2)

加入书签

河湟虽乱但是人口数量在那儿摆着,吸引商贾过去可以达成双赢的结果。

盐州的确有特産可以包装,但是人口数量太少,吸引太多商队并不能改善本地百姓的生活,除非那些商队的人愿意在盐州置办家産安家。

财政入不敷出,养兵、扶贫都要花大钱,总不能一直指望朝廷拨款吧?

这样也行,就是显得他这个知州没本事。

朝廷本来已经将军费和官员俸禄这两个开支大头承担了,要是再连民生经济都管的一团糟,他这辈子估计都只能给其他有本事的官员打下手。

不行不妥不可以,还得再想办法增加收入。

开源节流开源更重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不是什麽地方都能省的,省错了地方将来要花出去的钱更多。

仔细琢磨琢磨,这几年以商税为重也不是不行。

盐州百姓没钱买东西,他们把目光放远一点,党项贵族可有钱的很呐。

开榷场和外族交易最方便管理,但也不是只有这一个和外族交易的途径。

很多时候不是商队不愿意出境,而是拿不到出境的文书没法出去。

有朝廷背书在外面遇到什麽事情都能打着大宋的旗号来威慑对方,没有官方文书偷偷跑出去也行,在外面被欺负了别回来哭就行。

涉及外族的贸易风险大,官府给了文书就得负起责任,所以沿边各州的官府都不乐意签发。

真有必要和外族交易的时候朝廷会开榷场,不开榷场就说明还没到不交易就活不下来的地步。

至于商队出境会不会发展的更好,那不在官府官员的考虑范围内。

签发公文对官府而言有风险,但是对一州知州来说,只要敢承担风险,想签多少就能签多少。

当然,也不能随便乱签就是了。

前两年和王韶一起挑选商队深入番邦腹地时他们俩都没有给商队负责的资格,签文书还是跑了好几个衙门才跑下来。

现在不用那麽麻烦,但是商队的资质得好好审核。

少数民族离不开茶,他原以为放出少许铁器能激发外族商人的热情,看这两年商队的反馈,外族商人喜欢铁锅但是更喜欢茶和丝绸。

丝绸价高,能大量置办的商队不多,但是茶这种东西,就算是中原卖不出去的劣质茶叶渣拿出去都能卖高价。

好茶更黑,好茶卖的是天价。

盐州不种茶树,但是盐州的位置很适合当个中转站,商队完全可以把汉地卖不出去的东西运去西夏再销售。

寻常百姓买不起汉商的东西,坑也是坑那些鱼肉乡里的小贵族,这麽一想良心都不痛了呢。

……

王雱包袱款款来盐州上任,他是南方人,从小到大跟着他爹到处跑,到自己当官了也依旧在南方和中原打转,这是他第一次到西北来。

要不是亲眼所见,他读再多书也想象不出漫天黄沙是什麽场景。

他知道西北春季多沙尘,但是没人和他说这边的沙尘大到天都是黄的,下马车走几步再回头就找不到马车,离大谱啊!

难怪小韩相公被调回京城後官家也不说再派宰相来主持西北战事,没来过西北的人见了这边的天气都大惊小怪,其他事情就更不用说了。

理政要因地制宜,不了解地方情况就仓促变动容易弄巧成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