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24(2 / 2)
这还只是强弩,要是真的换成机关枪,那上万的西夏兵怕是都得把命留在筚篥城外。
武器水平领先于世界的重要性啊,对得起官家先前扛着压力整改军器监。
老爷子过于生猛,强弩的威慑力也足够大,自那之後就再也没有西夏人敢过去找麻烦,之後不到两个月秦州西北就建成了好几座堡寨。
筚篥城被赐名为甘谷城,擦珠谷那座本来只是用来虚晃一招的堡寨也被赐名为通渭堡,几座堡寨接连建成驻军,直接让西夏人的活动范围收缩了两百多里。
西北边军怎麽打怎麽顺,王韶亲身经历那些战事,说起来也是与有荣焉,“梁乙埋在甘谷城损失惨重,之後又调兵遣将说要进攻渭州,结果没几天就被渭州的守将打的落荒而逃,偏他屡战屡败还屡败屡战,没消停几天又调兵镇戎军攻打荔原堡。这不,再一次大败而归。”
开荒很有必要,修堡寨也正很有必要,可惜西夏那边环境不好,大片大片的都是沙漠戈壁,主要的城池堡寨都在和大宋接壤的地方,靠开荒也没法往前推进太多。
梁乙埋屡败屡战,只能说明西夏朝堂内部对他越来越不满,他必须尽快靠军功来稳定局势。
苏景殊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也就是说,虽然西北战事不断,但是大宋这边一直占上风。
既然大宋这边一直占上风,朝中为什麽还有那麽多建议和西夏讲和的人?总不能都是担心粮草供应不上吧?
啧,可见怂的另有其人。
王韶这几年在西北大开眼界,也见识了很多西北的风土人情,边地和中原不一样,很多在中原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边地都行不通。
朝中士大夫整天说着“以德服人”“仁礼安邦”,真正去过西北才知道那边不管是番邦部落还是汉人城镇都对儒家的四书五经嗤之以鼻。
那边佛教盛行,念阿弥陀佛还有人能搭理两句,说之乎者也把嘴皮子磨破也没用。
仁礼安邦只适合在安稳的地方推行,西北那边动不动就有马匪烧杀抢掠,连活下来都难的地方没有百姓能耐下性子听官吏讲大道理。
孔子孟子远不如金子银子,朝中那些招抚番邦的策略都太过想当然。
说几句好话就能让番邦部落感恩戴德?梦里的感恩戴德。
别说番邦部落了,西北边州的汉人百姓都不吃这套。
幸好如今镇守西北各州的文臣武将都是明白人,真要有哪个傻不愣登的把在朝堂上的说辞拿到西北边关,都不用将士们动手,光愤怒的百姓都能把他们生撕了。
苏景殊给他把酒满上,“淡定,那些人只会在军中指手画脚,换成别的地方他们也不敢那麽说。”
那些家夥在朝堂上各种歪理是仗着对面都是士大夫,再怎麽吵根本利益都是一致的,他们又不是真傻,该怂的时候不用提醒就知道闭嘴。
王韶想想这几年在西北认识的各级官员,点点头深以为然,“也是,他们只是装傻,不是真傻。”
将士们碍于军纪再恼火也只能忍着,百姓恼了可不惯着他们,中原地界儿百姓起冲突会吵架,西北边境那是一言不合就动手。
外敌入侵的时候老幼妇孺拿起柴刀都能上阵杀敌,在他们面前说要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寨扔给别人劫掠试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