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12(1 / 2)

加入书签

老王在京城搞了个市易务,归三司使管辖,由朝廷直接收售货物以平抑物价,限制大商人囤货居奇,同时也能增加朝廷的收入。

如今京城和边境还有其他大城一共设了二十多个市易务或者市易司,京城奉命提举市务司的是吕嘉问吕大人,衙门招募各行各业的商铺和牙人让他们听指挥买卖货物,可以说是给官府衙门招了一大批编外人员。

按照市易务的规矩,外来客商如果愿意把货物卖给他们,他们会让行人、牙人一起商量出个公平的价格,要是想和市易务的其他货物折合交换也尽可能的予以满足,总是就是收市面上卖不出去的货物等能卖出去的时候再卖。

听上去和汉时桑弘羊的平准法差不多,不过没有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商贾,而是招募行人、牙人来做事。

发展有大宋特色的先王之道,从细节处做起。

与此同时,王安石还申请成立了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来淩驾于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之上,想要条例司成为朝廷的最高财政机构负责财政立法工作。

条例司成立後的第一项工作:制定出具体的方案来最大限度的减少财政经费的支出。

他三哥苏辙现在就在条例司任职。

苏景殊:!!!

糟糕,怎麽感觉三哥的处境比二哥还危险。

小小苏看完俩哥哥的京城任职感受,捂着额头叹了口气。

两个哥哥都在京城只有他在千里之外的感觉太不好了,官家召地方官回京怎麽不连他一起召回去,同样是提心吊胆,他选择在京城提心吊胆。

再这麽下去总感觉回京後两个哥哥一个都见不着,老王应该不会那麽不讲情面吧?

但是想想老苏那不讲情面的骂法,老王不讲情面也说得过去。

唉,越想越觉得难办。

他本来还想着党争这玩意儿可能不会这时候就表现的那麽激烈,现在想想还是太天真了。

老王回京本身就是曾公亮曾相公忌惮韩相公势大才有的结果,枢密使陈升之也大力举荐,之後老王也投桃报李向官家举荐陈升之任宰相之职。

但是看三哥的说法,官家以王安石和陈升之二人总同主持变法之事,两个人的意见却达不成统一,如今陈大人已经开始托病闭门不出了。

只这点还没什麽,两个人共同办一件事达不成共识很正常,换成老王自己拿主意可能比两个人商量着效率还高,问题是老王新找的得力干将叫吕惠卿。

吕惠卿,这麽说吧,上辈子他对王安石变法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王安石变法”这个章节的时候都知道这是个声名狼藉的人。

虽然不知道这人为什麽声名狼藉,但是都声名狼藉了还管为什麽干什麽,知道他肯定不是个好人就够了。

变法功亏一篑,吕惠卿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具体负哪一部分责任,苏景殊也不知道。

看现在的情况,吕惠卿和他两个哥哥一样都是嘉佑二年的进士,他被老王调到身边之前任集贤殿校勘,负责编校集贤殿的书籍,二哥回京後干的也是编书整理史册的活儿,如果不是吕惠卿被老王调走,俩人应该还能在一个衙门干活。

不过被调走也没什麽,被调去的地方有他们家三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