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1(2 / 2)
冬日一片萧瑟,奉州的京中官员去了大半。方月笙年事已高,实在经不起天寒地冻,打算开春再动身过去。
崔珏过来同他说起目前中原那边的局势,方月笙甚感欣慰,说道:
“当年我们方家也算押对了宝。”顿了顿,“这或许就是方家的命运,那时候九娘子本不会去西山县的,若非陈贤树兄弟把她请过去,便不会有方家的今日。”
崔珏应道:“眼见中原就要一统,我崔某此生也算无憾了。”
方月笙捋胡子,“是啊,乱了那么多年,老夫能见证中原一统,这辈子也算值了。”
二人追忆过往,一步步走来着实不易。他们是从哪里开始转折的呢,亦或许是从闵州平乱开始的吧。
这些年南方的发展着实迅速,也年年征战,算是把兵力磨砺出来了,方月笙道:“待中原一统,南方的百姓就该休养生息,这些年他们着实不易。”
崔珏:“这几年大家都不容易,不论是百姓,还是文武官员,都把劲儿往一处使,只为拯救国破山河。如今眼见大业将成,也该减减赋税,养养民生。”
二人对休养生息的态度是一致的,因为任何高强度的社会形态一旦持续得太久,势必会引起冲突。
这些年南方犹如紧绷的弦,为了供应北伐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不知多少人的血汗被绞入其中。正是因为他们知道会有终止的那一天,这才默默忍受。
年关时允州失陷,尼日阿图长子在允州被杀。
州府里发生分歧,部分胡人将领生出逃亡之心,他们再无斗志跟汉人军队厮杀,只想回到漠北。
有些念头一旦滋生,便如野火般,再无熄灭可能。
大量胡人百姓出逃,回到他们的漠北之地。平州那边的胡人士兵也跟着偷偷潜逃,他们不想葬送在“天雷”之手,只想活命。
人心涣散,甚合陈皎之意。
快要过年时第一批过来的官员和百姓得到府衙安置,有的故乡在新城,当地衙门积极上户下放田地,那些公家地有了主儿。
也有郦州人,文官们就在大年三十那天歇了一日,便马不停蹄安置乡民。
初春时越来越多的中原人重回故里,吴应中拖着一把老骨头来到建阳。这是他第一次来京城,只觉甚是宏伟,可比南方气派多了。
陈皎亲自接迎他们,吴应中行礼道:“老朽这辈子托九娘子的福,竟也有机会来京城开开眼界。”
他们一直未曾改口,都喊她九娘子,因为“九娘子”比任何称呼都有分量。
陈皎笑着道:“你这老儿,当初我给你画的大饼,没有哄你罢。”
吴应中摆手,“没哄!没哄!”
一行人皆笑了起来,陈皎早已给他们收拾出府邸,引着吴家人过去。
这边的建筑跟南方不太一样,讲究气势威严,那三进院子宽敞无比,主仆能住下好几十人。
吴应中有些吃不消,说道:“九娘子莫不是领错路了?”
陈皎:“没错,就这宅子,给你吴老住。”
吴应中“哎哟”一声,“无功不受禄,按说老朽都得致仕了,可受不住这等功劳。”
陈皎:“致什么仕,什么时候干不动了再说,有御医伺候着。”
吴应中被气笑了。
陈皎继续道:“你们这些可都是开国功臣,跟着我风里来雨里去,如今眼见霸业将成,我陈九娘断不能做那忘恩负义之人,独享其成。”
吴应中忙道:“九娘子说笑了,这些年你可不曾亏待过我们。”
陈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们一路过来也着实劳累,且先歇几日缓缓。”
她还有公务要处理,人们送她离去。
吴家人好奇打量那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