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5(2 / 2)

加入书签

鲁正男摇头,又点头,“二叔在朝廷,纵使他知道上头腐败,可是仍旧一心向阳。

“孙儿想像他那般,就如九娘子所言,哪怕大厦将倾,但地方上的老百姓也总得种地求存。

“大父送种粮与村民,而不收酬劳,这便是善,亦是德。

“孙儿想承你的志,把这份善与德传播出去,甚至走得更远。孙儿不求能有多大的出息,只想在年轻时也像大父那般去试一试,走一走。

“只要大父准允,孙儿答应你,不会出盛县,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尽父亲未尽下的孝道。”

他说得诚恳,可见是有被陈皎说动了的。

鲁东荣看着那张跟长子相似的面庞,忽地伸手拍了拍他的脸,“翅膀硬了,想飞了。”

“大父……”

“休要再提。”

鲁正男露出几分无奈。

另一边的陈皎看到家奴从后山运送一车车杂物过来,颇觉好奇。

家奴怕熏到她,忙上前道:“九娘子且避一避,这些污秽恐熏到你。”

陈皎好奇问:“车里装的是什么?”

家奴回答道:“是鸟粪,从后山刨来的。”又道,“后山鸟雀多,早前有许多白鹭筑巢,林子里积下许多鸟粪,每年庄子里都会去清理两三次,用来沤肥改良土地。”

陈皎“哦”了一声,愈发觉得鲁家人有点能耐。

稍后鲁正男过来,见到陈皎就跟见到猫似的躲开了。陈皎忙追了上去,问道:“鲁郎君可有被训?”

鲁正男顿身向她行礼,尴尬道:“不曾。”

陈皎才不信,只问道:“我方才见家奴从后山拉鸟粪过来,他说要沤肥改良土地,是怎么个改法,可否说来我听听?”

鲁正男还有些尴尬,陈皎道:“不提先前的事,我就问问若遇到贫瘠的土壤,要如何改良。”

鲁正男这才跟她讲解鲁东荣对土壤改良累积下来的方法。一种是堆肥改良,还有灌溉洗盐,以及“和土”等,让陈皎长了不少见识。

众所周知,古代粮食产量不高,一来因为种子,二来不像现代有化学肥料追肥。但一代又一代会累积经验进行摸索,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耕作理解。

陈皎佩服把任何事做到极致的人,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候也会发问,鲁正男皆耐心解答。

待到曹士安抵达鲁家庄,陈皎私下问他是不是故意把她引到盛县来的。

曹士安倒也没有否认,只道:“老夫只是碰碰运气,毕竟在州府里,农学这块不受重视。可是民以食为天,惠州若要求稳定,粮食极其重要。”

陈皎指了指他,啐道:“老狐狸。”

曹士安不好意思赔礼,甩锅道:“这其实是吴都官出的主意,他说九娘子是个有大局观的人,老夫心中一合计,便引荐九娘子先来盛县看一看。”

陈皎道:“这地方甚好,民风淳朴,山清水秀,妥妥的世外桃源。”

曹士安夸赞道:“也得是当地的官绅有把老百姓放到心上。

“这些日我们几人细查过衙门里的档案,治安上鸡毛蒜皮的牵扯多,大案没有。

“衙门里的账目收支也事无巨细,未曾发现异常之处,初步来看是没发现什么问题的,至于实际如何,还得九娘子走访。”

陈皎点头,“辛苦诸位了。”顿了顿,“我也仔细看过鲁家庄的情形,鲁家人精通农学,倘若把盛县做成种粮地,把优粮带到其他郡,发放给老百姓,只要天灾人祸少,那以后咱们惠州的粮食肯定能大大增益。”

曹士安点头,“老夫亦是这个想法。”

陈皎高兴道:“我跟鲁公提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