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0(1 / 2)
几趟双城教育局……唔,的确是穷。
双城最好的建筑早叫流落至此的各方大员占得差不多,教育局的老爷们只能委屈窝在山上?的一处红砖平房内,包括局长在内,拿粗陶盖碗装着点陈年碎茶叶,闷出一碗焦苦的茶香味,这便是局里唯一待客的饮品。
真正的穷是装不出来的。
双城不是茶叶产区,这类物资让倭国人把持拦截,层层加价之后,流散到双城来,普通人哪里喝得起。也只有政府采购,分到教育部一点茶叶梗,大家能勉强蹭一蹭光。
正?因为穷,该有的孝敬更少不了。你上?面?又没?有人,人家随随便便拿个“不合程序”的理由卡你十天半个月,难不难受?不过现在政府鼓励办教育,大家也不敢做得太过,给点茶水费,意思意思便是。
春妮他们是正?儿?八经?地在摸底,也是正?儿?八经?地准备办分校。
几个人白天找几个在码头边等活干的棒棒满城乱转,寻找合适的地点为学校选址。晚上?由黎先生领着,今天拜访这个处长,明天给那个次长递片子,一周下来,将这破落衙门里的人头都混了个脸熟。
跟教育局相比,教育部稍微光鲜一点,但也是半斤八两。教育部食堂包饭,白菜炒豆腐,豆腐拌豆酱,这就是普通科员的饭菜,不过好歹有白米吃,这点已强甚双城九成以?上?的人。
当年开战前后,双城学校迎来一拨迁校办校的风潮,时?隔三年多,这股风潮早就刮尽,教育活动进入正?轨,每年拨款恒定而永久地……少。
好容易遇到一个又来迁校的,哪怕没?听?过名头,春妮他们也得到了教育部上?下周到热情的招待。
政府每年拨款有限,他们想多点收入,自然要欢迎各方人士落地办校。从学校动迁,到交通费用,再到选址落地,需要的资金可不少,必然要向上?面?申请拨款支持。拨款就像汽车的润滑剂一般,有了它?,才能让这些腹中寡淡,脸颊凹陷的基层科员们开始丝滑般运动。
哪怕没?有拨款,他们能千里迢迢到这里办校,肯定有另外的经?费来源,这也是额外之喜啊。
海城跟双城隔山隔水,两边交通早就断绝,电话也不通。春妮仗着两边信息不通,张口就来:“租界租金一涨再涨,巡捕杂捐,救火费逼得人喘不过气?。我们原先负责筹款的几位先生也不在海城,学校实在办不下去,只能谋求搬迁。只是动员需要时?间,我作为先遣军看能不能办个分校。”
总之就是没?钱,一切只能依靠国家,依靠各位大人支持这样。
然后再说他们老师的教学能力,“去年毕业的学生均已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是他们的入职证明,您看看。”能自谋生路的都顺利毕业了,不能自谋生路的,全留在好多趣当木匠学徒,或是在她的小吃摊打工,所以?就业率肯定是百分百这样。
又说他们学校高大上?的科目:“机械系,电气?系,印刷系,工业设计系……”五花八门,比有些大学的科系还多,听?上?去个个也很实用。
再让李铁柱将他的木雕作品拿出来:“这是我们学生学了一年的成果,您看看可还入眼??”
一套组合拳忽悠下来,教育部上?下都对春妮这一行人的印象加深了不少。
而且,这个战前名不见经?传的“江浦基础技能学校”学生在海城就业率竟能达到将近百分之百,其中最优秀的学生还被英国人俱乐部选去作高级职员。英国人都看中的学校,还能有不好?这妥妥是教育有方的好学校啊!
这样的学校不比那些空占教育资金,从上?到下只有瘟猫两三只的山野村学好十倍百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