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91(1 / 2)

加入书签

都是逐利的。即便他们提前看好一些学生,资助的绝大多数也是年纪最?大,即将在六月份毕业的那一批。学校刚收的那批小?萝卜头?,还是要靠他们自己来养。

对于这些企业类似挖角的行为,校长不止没有不高兴,反而还乐见其成。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工人将会选择在温南招募,不可能?有那么多学生愿意跟着搬到大山里去?。随着工厂的悄悄搬迁,以后还会更多学生滞留。这些留在海城的学生光靠学校在海城的这点产业,根本无法消化。

现在有慧眼识珠的企业愿意提前投资,再?好不过。

关于工厂搬迁的问题,山下友幸作为监事,对这样的重大事件自然也是知情的。但他知道的,是工厂将会搬到明州,所以,在接下来的搬迁中,工厂的绝大部?分机器会落户到明州,只有一小?部?分会真正去?到它们该去?的地方。

但工厂整体向好,今年必定会扩大生产规模。校长和春妮他们早就决定,新?增的机器设备将会放到温南。

而整个三?月,因为天气?回暖,道路变得好走,除了在忙活义?卖会的事,主要就是搬迁和定制新机器。当然,这一切都是瞒着山下友幸进行的。

自从他去?年秋天在学校里忽悠学生,希望他们到津市倭国人的企业做事之后,有几个学生竟真的被?他说动,打?算去?津市看看情况。校长知道后,来了个釜底抽薪之计,他通知那些学生,说不按课时毕业的学生,学校将会按照规定,予以旷课处理,旷课超过一定课时,将会直接开除或劝退。

学校兴办这么长时间,就连像严广福那样染上恶习的学生都没被开除过,校长突然要放这么狠的招,当即吓住了那些学生们。

学校虽然开设的有一到三?个月的短期班,但木工手艺速成不了,因此,学木工的学生学校统一要求最?低两年毕业。

哪怕那些现在在学校工厂干着的工人,他们身上也挂着学生的名义?,不忙的时候,还要去?学校把?课补回来呢。这个规矩,是工厂成立之初就立好的,没人敢有异议。

学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相当有效的敲门砖,反正最?近一批毕业的学生在六月份,不剩下多少时间,那些心思有所浮动的学生们很快重新?安定了下来。

校长原本防备着山下友幸有其他动作,但他一计不成,从那以后,竟然哑了炮。又过了几天,竟然开始迟到早退,等到寒假放完,义?卖会开始,几乎一整个月里,没两天能看到他的人影。

也不知道,他是被?别的事牵走了心神,还是真的放弃了原来的打?算。

反正他只是工厂股东的监事,正常工作只是需要监察一下工厂的财务和重大决策,原本就不需要每天来坐班。他盯得不那么紧,学校开心还来不及,更没人去?过问他的生活。

他们只知道,山下友幸后来出头?组织了一个互助小?组,邀请那些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加入小?组,将自己的困难向小?组成员倾诉,让大家?拿出方案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这种小?组有点像海城工厂内部?普遍流行的基督姐妹互助会的形式,工厂里那些参加姐妹会的工友们定期组织谈心会,互相倾诉生活与工作中的委屈和压力。如?果有会友遇到困难,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抛开它的宗教色彩,这样形式的互助会,对于那些生活苦闷,工作繁重的工友们而言,是不错的发泄和心灵寄托的途径。

最?开始,有人顾忌到这个互助小?组由倭国人成立不敢加入,但山下真的从此撂开了手,并没有参加过互助会的日常活动,时间一长,聚在小?组,有困难的学生们慢慢多了起来。

学校不鼓励学生信教,一直没有人想起来组织这方面的互助会,倒让山下友幸钻了这个空子。毕竟学校只能?勉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学生们生活和家?庭上的重负,学校能?帮的很有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