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6(1 / 2)

加入书签

德三在躲避巡警时绊了一跤,是春妮扶他起来,让他逃过了一顿毒打。李德三投桃报李,这两天看到巡警后总会先一步过来提醒她。

两个小孩子在巷子里七钻八钻,凭借对道路的熟悉和身板的灵活,总算甩掉了身后那两个骂骂咧咧的巡警。

“哎,跟你说话呢,你明天少卖点不行吗?”李德三喘着粗气拐拐她的胳膊。

“不行,我要攒钱让我弟弟读书。”春妮揩了把汗,说出自己的打算:“这附近的学校也太贵了,一个学期要二十多块钱学费,还不包括书本费。我得趁这会儿生意好做多赚点,往后附近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可就不好说了。”

“你对你弟弟可真好。”李德三羡慕道:“要是我娘还在,这会儿我肯定也在读书。我娘这辈子就稀罕读书人。”

春妮拍拍他:“你现在也不错啊,这一块儿除了你,可没有第二个报童敢来。一天不少赚吧?”

“可别了吧,赚的这点还不够拿棒疮药的。”李德三翻了个白眼:“我可不比你,一份报纸才赚两分钱,一天都卖不到五十份。要是跑得慢些,就要吃烧包。”

“吃烧包什么意思?”

“不懂了吧?是我们的行话,就是报纸卖不完的意思。你馒头吃了烧包,还能拿回去热热自家人吃,我要是吃烧包,一毛钱一份的报纸只能当引火纸。”

再这样说下去,就要成比惨大会了。春妮问他:“这块你人头熟,帮我打听打听,哪所学校收得便宜些。”

这小子摇摇头:“那可难找。要是去年以前你问我,我能给你找到六块以下的,可打从,”他朝街上那些穿着倭人衣裳的家伙努努嘴,老气横秋地:“打从他们来了后,什么东西的价钱都比着高地涨,去年一角钱买一碗菜肉馄饨,现在都涨到了三角钱,我瞧这日子是越发难过了。天天报纸上吹得胡里花地,实际上全是放你妈屁。”

春妮噗地一笑,觉着这小子有说相声的潜能。

他们头顶吱呀一声响,有个女人从木窗里探出头:“小姑娘,买几个甜包子。”

这一带是倭人聚居区,叫住她的自然也是个倭人女子。

春妮认得她,这个挽着倭国传统发髻,细眉细眼的年轻妇人来她摊子上买过两回馒头。春妮脸上堆起个笑:“您今天还是要芝麻包吗?”

“对,跟昨天一样。两个芝麻包,再要两个豆沙包。你从这里进来,等我下楼给你钱。”

李德三捅捅春妮,春妮会意:“您还需要报纸吗?《申报》《海城新报》都有,还有你们倭国报,叫什么来着?”

李德三:“《京都报》。”

“你有《京都报》?那给我送一份进来。那边是玄关,请从那里进门。”

这个倭国女人住的房子是典型的倭国木质结构,外头一间小庭院,庭院下种了两株樱树,一条碎石路延伸到走廊下的台阶。走廊则全部铺上木地板,廊檐下挂两串风铃,此刻微风舒卷,吹得风铃叮叮的响,有种悠静的活泼。李德三显然进来过这样的房子,他走到房子下边的台阶,就站住了。

没一会儿,木门从里边拉开。只穿着雪白丝缎袜的倭国女子在门里微笑:“东西送上来吧,不要紧的。”

她接过包子和报纸,付钱的时候问起春妮:“小姑娘,你想上学吗?失礼了,我不是有意听到你们的说话。我的意思是,你如果想读书的话,我可以帮你介绍。”

春妮作出为难的神色:“可我没有钱。”

她和善地说:“我们的学校收费不贵。”

“那是多少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