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6(2 / 2)
“太乐丞也是个拎不清的,洛阳公主年纪小,孰轻孰重分不清,他一个大人难道也分不清吗?”
“耽误了今年的祭祀和大飨,可有他们好果子吃的。”
……
不过这些说闲话的人也只敢在背地里说,没有几个人敢舞到小九的面前,更别提舞到刘彻和卫子夫的面前了。
哪怕是卫君孺,已经在卫子夫那儿撞过两次板的她也已经学聪明了,毕竟卫子夫已经用事实证明给她看,小九这个失而复得的小女儿是她的心肝宝贝,所以哪怕卫君孺也觉得小九这件事办得不对,她也没有跑到卫子夫的面前对小九指指点点。
当然了,这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公孙贺得知此事之后已经第一时间告诫过卫君孺了,生怕她跟上一次一样,还没有搞清楚“花氏”究竟是人是虎就直接冲到卫子夫面前指点人家做事。
且不说卫君孺此举有多冒失了,退一万步讲,即便“花氏”真的是人,也真的是村野乡妇,但是卫子夫为君而她为臣,她指点人家做事那不是道反天罡吗?
然而让许多嫌弃,甚至擎等着看笑话的人没想到的是——
等到新年期间,太乐丞真的带着乐府的乐工们出宫给老百姓表演的时候,不仅小九和卫伉他们到场观看,就连刘彻竟然也带着卫子夫他们亲临了。
为了不引起骚乱,也为了不喧宾夺主,刘彻和卫子夫他们扮作一对寻常夫妇,直到小品结束,准备离开的时候,刘彻他们才亮出身份。
这让刚刚看完小品准备散场了却依然依依不舍的老百姓们一下子又惊又喜的,原本对于他们而言,皇帝就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他们敬畏他,但是不一定爱戴他。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
刚刚才看完小品的他们还沉浸在剧情中陶女上书救父的感动和陛下为民做主的激动之中,所以一得知刘彻竟然也在现场,他们对小品中那位英明神武的“陛下”的崇拜和敬爱一下子转移到了刘彻的身上。
说是“转移”也不准确,毕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老百姓真的以为现实中的刘彻真的如小品中的“陛下”那样疾恶如仇,爱民如子,所以大家伙呼啦啦地给刘彻跪了一地,个个神色激动地随大流喊:“参见陛下,参加皇后娘娘。”
刘彻今日带着卫子夫亲临,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给小九站台,帮小九撑腰的,要不然也不会在准备离开的时候亮出身份了。
他倒是不知道外面的人在私底下说小九的闲话,但是刘彻没有忘了太乐令对小九推三阻四的事儿。
再加上正逢新春,如果他带着卫子夫到民间和百姓们一块观看小品的话,那么也算得上是与民同乐了,不失为一桩美谈。
但是当看到一个个神色激动地给他行礼的老百姓,刘彻的心微微有些触动,因为他们看向他的眼神不像是在看什么高高在上的天子,而像是在看一个能救苦救难的大英雄一样。
这种感觉对刘彻而言实在是有点太陌生了,但是很显然他并不讨厌。
在一旁的小九亲眼目睹刘彻的神情变化后,小小声地对卫子夫道:“阿娘,看来太乐丞的这个马屁是拍到我爹的心坎上了。”
可不是嘛,知情的人都知道帮陶大查明真相的人是赵禹,让陶大无罪释放的人也是赵禹,但是在小品中,英明神武且为民做主的人却成了皇帝,这要说不是为了拍刘彻的马屁,鬼都不信。
小九看到剧本的时候第一时间想要让太乐丞重新修改,毕竟让他以原型改编不是让他瞎编,但是后面小姑娘想了又想,最终还是改变主意了。
虽然她知道她爹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