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1章 阿明+阿敏=明敏(保底2更)(1 / 2)

加入书签

第171章 阿明+阿敏=明敏(保底2更)

这次周惠敏没有急着给魏明回信,她觉得还是先完成阿明交给自己的任务再回吧。

70年代之前,香港几平没人听粤语歌,国语歌和英语歌才是大势。

短短十年,在许冠杰等歌手的努力下,在粤语对白的港剧高速发展的努头下,粤语歌愈发深入人心。

1980年的香港虽然粤语歌才是主流,不过那麽多台湾歌手也在香港享有高知名度就可以看出,国语歌还是有一些市场的,要等再过几年谭张争霸,

粤语歌才算进入黄金时代。

只不过香港本土歌手儿乎都在专攻粤语歌,发国语专辑的越来越少了。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周惠敏一直在学校附近的音像店里跟老板打听国语歌。

老板推荐她的那几盘磁带都是台湾歌手的,周惠敏不太满意。

「就没有香港歌手的国语专辑吗,不太出名的也可以。」

其实她更倾向于非着名歌手,因为她对这首歌的含金量也没有清晰的认知,担心着名歌手会看不上。

老板想了想,从椅角晃的地方翻出一盒磁带。

「喏,就这个喽。」

专辑名叫《乡间的小路》,这首歌周惠敏知道,是齐豫的歌,不过这个专辑并不是齐豫的,而是香港歌手翻唱的。

专辑里另外还有几首歌也是翻唱的老歌如《长城谣》《外婆的澎湖湾》,也有几首是原创歌曲,但周惠敏没听说过,显然销量一般。

歌手名叫张明敏,公司是永恒唱片。

虽然都没听说过,不过这个名字让周惠敏很有好感,阿明和阿敏,不就是明敏吗!

于是周惠敏买了这盒磁带,准备晚上回家听一听。

当回到公屋区,她看到好多街坊围在一起,走近一看,原来围看的是鬼伯,鬼伯好像正在做什麽吃的卖给大家。

看到周惠敏过来,鬼伯笑道:「阿敏你等一下,我做套煎饼你带回去吃。」

『煎饼?」周惠敏没听说过这种北方美食。

当她接过来后感觉热乎乎的,尝了一口,果然很好吃的,没想到鬼伯还有这门手艺。

「鬼伯用不用我帮你啊?」

「不用,我忙得过来,你快点回去写作业吧。

周惠敏还想问问鬼伯怎麽突然开始卖煎饼了?不做医院保安了吗?

到了家才听妈妈说起。

「嗯,阿鬼说那个工作辞掉了,收入太低,所以开始转行做餐饮了。」

周惠敏看着手里的煎饼,这就算餐饮了?

等收完摊回到家,老鬼数了数自己今天的收入,再除去开销,不错,赚了将近一百块,这还是早上没出摊的情况,果然比当保安强多了。

他的这间公屋很小,住两个人都费劲,考虑到万一自己回不去大陆了,

如果将来儿子孙子来香港看自己,自己总不能委屈了孩子们。

所以他拿出了之前的积蓄,再加上孙子的稿费,置办了这麽一套家伙事儿,成了一个流动摊贩,主打天津煎饼果子。

以前做地下工作的时候他就曾伪装过卖煎饼的,几十年不操作了,总算没有把本事都忘了。

可惜自己就一个人,要不然还可以增加豆浆小米粥这些项目。

他想着等以后赚的钱多一些就租个门面,雇个人,把饮品这一项也加上。

他可能给不了儿孙大富大贵,但也不能让他们到了香港还跟自己吃苦受罪啊。

所以年行闯躺在床上他还在想着该怎麽改进工艺,使其更符合香港人的口味。

第二天一大早,周惠敏刚要出门就看到了鬼伯,他已经出摊了。

这次他要送阿敏煎饼,阿敏就不干了,果断要给钱。

加鸡蛋一块钱,老鬼特意多给她加了一个蛋。

这年头普通香港工人的工资每个月是一两千的样子,白领嘛,少的一两千,多的四五千也有,都是港币。

一元港币的煎饼果子就算天天吃,顿顿吃,一个月也到不了一百块,而且有鸡蛋有菜有主食,算是相当物美价廉了,就这,老鬼也有至少五毛钱的利润。

就是没有肉,周惠敏建议:「如果里面能有一根烤香肠就更好了。」

听到这话,老鬼灵机一动,好主意啊!

烤香肠里面也有不小的利润呢!

今天不上学,要学钢琴,上午学完钢琴周惠敏没回家,而是准备去永恒唱片公司卖歌。

昨晚她听了一下张明敏的歌,感觉实力还是有的,应该能唱《溜溜的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