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94(1 / 2)

加入书签

礼部官员站在门外。

来往的考生,都忍不住往她的方向投去目光。

大梁第一位女官,更是掌握着他们命运的主考官。

按照以往惯例,他们若此番得中,日后在朝中,便算是施元夕的门生。

基于此,他们自然会对施元夕有所好奇了。

可惜,她行事周全,滴水不漏。

考前未见过任何一个考生,有人堵在县主府门外,却始终都没见到她的身影。

历来春闱,主考官的偏好尤其重要。

所谓投其所好,便在于此。

然而这些考生打听了一圈,都没能探听到施元夕的喜好。

和她入仕时间比较短,第一次担任主考官有关系。

但最主要的,还是她手段了得。

眼看着所有考生皆已入院,考试院的大门关闭,身侧的王瑞平低声道:“……那些考生打听不到大人的消息,不少人都转投向了尹阁老一方。”

“春闱后,尹阁老怕是要多出几位门生了。”

施元夕明白他话里的意思,她面上却没有太多的表情,只淡声道:“那得要好好恭祝尹阁老一番了。”

这场春闱,施元夕要求严格,几乎没出现什么纰漏。

七日后,考生离场,礼部按照惯例将所有的答卷进行糊名誊写,再将誊写过后的答卷上交给几位主要的考官阅卷。

施元夕身为主考官,自然也在阅卷的行列中。

阅卷前,所有的答卷都经过仔细筛查,确认上边没有任何的记号和错漏。

连续审核过三遍,试卷上是没有问题的。

经过试题一事,谢家行事谨慎许多。

阅卷过程中,两边皆相安无事。

可在场的人都清楚,谢郁维提议的重开春闱,就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

果然。

考卷批阅过后,施元夕查阅了尹阁老那边的答卷。

答题风格高度统一。

基于古代科考的局限性,只谈文章的话,确实很难去界定这是舞弊,还是所谓的‘投其所好’。

而榜上有名的考生,所写的内容也确实紧扣主题,皆是合格的文章。

这些考生的排名相对较低,绝大部分都是二三十名开外。

进入殿试的前十名,则都是由所有阅卷的考官一同评判出来的。

王瑞平看了,都不由得惊叹,谢郁维这一招不可谓不高明。

不冒头不掐尖,就没有被反复针对的可能。

放榜前,他特地查阅名单,发现前十名里也有一人与谢家关系不浅。

有趣的是,此人有着真才实干,所写文章反倒不像底下那些考生那般极具特点。

这代表谢郁维不光了解判卷的全部过程,且还了解施元夕。

正常有才干之人,只需要正常参考,便能进入殿试。

名次出来后,施元夕也没有打压此人。

他们的政斗是一回事,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又是另外一回事。

对施元夕来说,维持考试公平,才是最主要的事情。

只是轻易将谢家提拔的考生送入朝中,底下官员不免担忧。

怕施元夕为了公平,亲手将大权送入谢郁维的手里。

对此,施元夕没有特地解释。

实际上,从一开始她就觉得,谢郁维这一步棋,算不得高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