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1(1 / 2)

加入书签

林樾看沈淮之的眼神突然带了打量,这不像沈淮之的习惯,只是沈广初还在等着,他也没空多想,开口应道:“多谢广叔,我们记下了,明天一定早早过来,还有别的需要带的吗?”

沈广初摆了摆手,“别的没了,对了,淮之有纸笔就自己带来吧,之前有人买田地都是去请读书人来写契书,这回总算不用去了。”

沈广初没有读过书,是后来去镇上做工跟着人家学的,只会简单几个字,虽然能看懂契书但是不会写,之前村里有需要书写契书都是找的沈明之,早年读过几年书,可惜后来没考上童生,也没再继续读了,现在在镇上做工。

当年沈家买田地的时候也是他写的,那个时候沈淮之刚去私塾没两年,年纪又小,一来是写不了,二来村里人也不相信他这个小小子。

沈淮之有些迟疑,“广叔,我写是不是不合适,不用避嫌吗?”

沈广初突然一拍脑袋,“你说的有道理,那这回还是请你二堂哥石之写,不过纸笔你要是有就带来,自备纸笔只需要给一文钱,若是让石之自己带,那你们还得再给两文钱,不合算。”

“多谢广叔,时候不早,那我们就先回去了。”

家里沈正初和宋寻春知道此事也觉得他们做得对,“是该如此,与其买了他的田,到时候上门掰扯,不如买别家的,除了位置有些差别,别的都大差不差。”

倒不是怕了她,只是这做买卖又不是求人办事,不需要委屈求全,自家人满意的就是最合适的。

翌日,沈正初父子俩从沈云初家回来就立马收拾好东西,一家人一起去了祠堂,本以为他们来得还算早,但到的时候才发现其他人都到了,连沈广初都在门口等着了。

几家人在祠堂的侧屋里寻了几个条凳坐下,林樾就开口了,“各位叔伯婶婶,买田和买地的价钱,我们都提前打听了,不仅咱们村,还有附近几个村的,市价都是上等田地一两六钱银子一亩,中等一两三钱银子,下等一两一钱银子,有些极好的田地能卖到二两银子一亩,所以这回我们也是打算按照这个来,若是您诸位有什么想法,也可以说出来咱们再商量。”

林樾进门差不多两个月,沈家的事情大多就由他和沈淮之决定,沈家夫妇俩只在他们拿不准的时候帮帮忙,所以这回也是由林樾和他们商量。

对面的人大多也没有意见,不管是谁,总归是沈家人,只有那一两个老顽固,看不惯林樾一个哥儿,小小年纪就当家做主,余光一直在打量沈家夫妇,试图通过眼神让他们“醒悟”,不要这样放任,至于别的话也是没有的,毕竟还等着做买卖。

田地作为农人最重要,最宝贝的东西,平日里少有愿意卖的,想买的人多,但真正买的也很少,因为价钱不便宜,家里没有牛的,买一些地回来也侍候不好,倒不如先把钱攒起来,所以能两相合宜的时候很少,好不容易他们想卖的时候有人买,他们也不想搞砸。

卖田地的几家也是提前商量好的,价钱方面就按照市价,至于这田地是属于哪等,除了看地契,还要看今年的收成,毕竟这田地他们精心侍候了几十年,每年的肥都是撒的足足的,有的田现在每年的收成比起当年能多好几斗。

众人商量的内容是由沈二伯转达的,因为他是卖田地的人中相对年长的,卖的也多,足有三亩。

林樾一直很平静,去镇上买个针线都得砍价,让掌柜的绕个一文钱,这买田地,怎么也得来回掰扯好几回才能定下来,现在双方都愿意按照市价已经很不容易了。

“诸位叔伯婶子说的都有道理,只是这收成,咱们天天下地的都知道,除了土地,每年的雨水气候都会影响,更别说闹虫闹病的时候了,只按照今年的也不合适,若是要参考,只至少也得近三年的收成,咱们取个中间的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