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6章 送出假情报(1 / 2)

加入书签

第216章 送出假情报

北条浩二这个老倭鬼颇为识时务。

林十三又道:「若滇马策能够马到成功。我奖你白银一万两。另外还会上书京师锦衣卫南镇抚司,给你一个小旗的员额。」

北条浩二纳头便拜:「多谢林千户提携。」

林十三道:「别急着谢我。事情还没办成呢。咱们得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你回去好好琢磨琢磨。」

接下来的几日,林十三忙着跟北条浩二制定引诱倭寇上岸的详细计划。

兵部杨博的回信也已绑到了信鸽腿儿上,飞来南京。

杨博对借滇马的事表示同意。他是嘉靖朝后期数得上的猛人丶能臣。

在他看来,抗倭大业是要高于党争和利益之争的。

为了抗倭,别说借五千匹滇马。就算把它们全送给胡宗宪又如何?

所谓深明大义,便是如此。

与此同时,戚部驻地,台州东南新河县郊军营。

指挥佥事胡守仁丶千户吴惟忠丶陈大成丶王如龙等正围在戚继光面前。

戚继光闭着眼睛,一言不发。

吴惟忠道:「弟兄们练兵练了快一年。如今上千倭寇进犯台州。求将军率我们出击,让倭寇尝尝咱义乌兵的威风!」

王如龙道:「将军,咱们弟兄的鸳鸯阵法以以真,那个什麽来着。」

胡守仁在一旁道:「已臻化境。」

王如龙点头:「对对对,已臻化境。咱们正好拿那一千倭寇练练手。您不是常说嘛,练兵练的再好,也需实战磨砺。」

胡守仁不是戚部中的义乌帮,而是观海卫世袭武将出身。

胡守仁道:「将军。他们俩说的有道理啊。朝廷花了那麽多军饷在我们身上。如今台州遭上千倭寇入侵,咱们若做事不管,岂不寒了百姓的心?」

戚继光猛然睁开了眼睛:「我问你们,浙江沿海活跃的倭寇大约有多少人?」

胡守仁答:「三万多人,十六七股。」

戚继光道:「宝剑岂能轻易示人?一千多倭寇登陆你们就急眼了?小家子气!」

「告诉你们,未来台州有一场大战!这是一顿美味大餐,要吃我们就敞开肚皮吃。」

「能发大财的人,岂能算小帐?」

「告诉弟兄们。白天好好习练鸳鸯阵法,晚上好好睡觉。养精蓄锐。」

就在此时,一名总督衙门的旗牌官快步走了进来。

旗牌官拱手道:「禀戚将军。上月十六,广东盗贼张琏聚众四万,攻陷福建丶江西三府十八县。僭称飞龙国皇帝。」

「朝廷已命俞帅调任南赣总兵,率部离浙去赣,平定张琏匪乱。」

这是一个万分不妙的消息。

昨日胡宗宪刚派人来给戚继光通过气。说一两个月内,浙江沿海的倭寇全都会来台州。到时由戚部丶俞部联手,将他们一网打尽。

如今俞部却调往了江西。整个浙东,就只剩下戚部一支生力军。

要知道,戚部只有三千人而已。而整个浙江沿海的倭寇却有三万多。

三千对三万,优势在敌。

即便是有大将之风的戚继光,此刻心中也捏了一把汗。

戚家军自建军之后,还未单独打过如此规模的大仗。

其实,身为统帅的戚继光严重低估了自己手下这一群义乌兵的战力。

杭州,浙直总督府。

胡宗宪正在跟福建巡抚谭纶密谈。

胡宗宪这个浙直总督还管着福建军务。谭纶是他的下级。

二人虽一个是严党,一个是裕王党,却是至交好友。

谭纶道:「徐渭和林十三的那个法子的确可行。只是俞部被朝廷调往江西,戚部孤军奋战,没有必胜的把握。」

「那个滇马策能否暂缓实行?让戚部出击,歼灭在台州登陆的一千零散倭寇。对朝廷也算有个交待。」

胡宗宪却摆了摆手:「朝廷内的形势,你应该跟我一样清楚。」

「若我们在东南没有大胜,恐怕朝中的两大山头又要上奏疏建议皇上裁撤戚部了。」

「戚部别看只有三千人。成军一年却烧掉了朝廷五十万两官帑。」

「戚部的军械都是最好的。要什麽我给什麽。光是这一项,就耗银三十万两以上。」

「仅仅灭个千八百的倭寇?那只是小胜。堵不上朝中两大山头的嘴。」

「再有,你是在永寿宫里代我,代东南将士立过军令状的。已经十个月了,距一年之期只有两个月。」

「我们只能按徐渭和林十三的计策,诱全浙江沿海的倭寇去台州。一股歼之。」

谭纶叹了声:「汝贞兄,恕我直言,你是在赌。」

胡宗宪颔首:「对,我是在赌。赌的是浙江一省抗倭的全胜!」

「朝局波诡云谲,我这个浙直总督不知还能当多久。我没有那麽多时日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相信戚继光丶相信他的三千袍泽。」

与此同时,京师,严府。

严世蕃面前坐着徐阶长子,尚宝寺丞徐璠。

首辅丶次辅不和,明争暗斗。但有着共同利益的事还是会私下沟通的。

大佬与大佬沟通,从不亲自出马。而是派出代理人。

二人的长子是最合适的代理人。

严世蕃道:「徐老弟,去岁谭纶谭子理进京述职,在永寿宫里立了什麽军令状。」

「这都十个月了,浙江那群备倭营兵除了像烧木头一样烧朝廷的官银,在战场上毫无建树可言。」

「我的意思,待到两个月后,一年之期一到。咱们双方联手,上奏疏参戚继光。建议皇上裁撤戚部。」

徐璠喝了口茶,不动声色的说:「严兄所言亦是家父所想。只是.谭子理不知在裕王爷面前进了什麽谗言。」

「裕王爷想保胡宗宪丶戚继光他们。我这边的人,不方便上奏疏明着违背裕王爷的意思。」

严世蕃冷笑一声:「呵。戚部若是被裁撤,你们的人在东南不知能多赚多少银子。此时却畏首畏尾?」

「你们不愿干这事儿,那我们来干好了!到时你们只需保持中立,别碍我们的事遍罢。」

徐璠与严世蕃击掌盟誓:「成交!」

为了给抗倭使绊子,继去年振武营事件后,朝廷的两大派系再一次站到了一起。

不同的是,这一回由严党当打手。徐党保持中立。

有时候保持中立也是一种态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