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4章 垂钓记终(2 / 2)

加入书签

「后刘世延被乱军所围,不得脱身。为活命不顾廉耻,取悦叛兵,向叛兵许诺白银十万两。」

「难道一百二十九位清流言官都是错的。唯有你方郎中是对的?」

杨博这是在借力打力。那一百二十九位清流言官皆是徐阶的人。

在振武营这件事上,杨博的态度是力挺林十三。

这并不是因为林十三救过他的命。

试想一下,如果严党今日能够通过阴谋诡计,裁撤东南备倭营兵。那麽明日严党就能在九边照葫芦画瓢,裁撤边军。

这个头不能开!会严重伤及疆臣党的利益。故杨博今日得想方设法扼杀严党的阴谋。

杨博转头看向次辅徐阶:「徐次辅,是不是这样啊?」

徐阶心中「咯噔」一下,暗道:之前草率了。当时应该集中力量随声附和严党,想法子裁戚部丶俞部。为什麽要节外生枝,参刘世延?

这真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徐阶不能自己打自己党羽的脸,只能含糊其辞:「啊,兵变当夜刘世延可能丶或许,的确有做的不太妥当的地方。」

「不过把兵变原因全归结到他身上,有失公允。」

杨博乘胜追击:「林十三的奏疏不是说了嘛,兵变不光是刘世延造成的,黄懋官也难辞其咎。」

方祥道:「兵变明明是因备倭营兵来自民间招募,军纪涣散,桀骜难驯。」

杨博道:「怪哉。想当初胡宗宪上奏疏,在义乌招募备倭营兵。你方郎中也好,严阁老丶小阁老也罢,都是赞成的。」

「当时的确有清流言官反对在义乌招兵,理由也是『桀骜难驯』。但我记得当时方郎中还专门写了一道疏,驳斥他们来着。」

「怎麽到了如今却出尔反尔,说备倭营兵桀骜难驯?」

今天的方祥被昨天的方祥打脸了。方祥无奈,只得小声道:「此一时彼一时.」

严党官员们想给方祥帮腔,却不知如何开口。

「当!」铜磬声再次响起。

吕芳凑到了青纱帷帐边,嘉靖帝对他耳语一番。

吕芳道:「皇上口谕。林十三一向精明强干。他已调查明白,振武营兵变之因乃黄懋官压榨营兵,刘世延处置不当。」

「如今黄懋官已死,不做追究。」

「刘世延年少轻挑,导致事态失控。着即开革南京右军都督之职。另罚伯爵俸三年,以儆效尤。」

「振武营武官,上至坐营游击将军丶下至百户,一律处死。」

「其馀士兵,凡兵变当夜在南京城内犯有血案,杀死百姓丶奸淫妇女者,一律处死。」

「余者,发大同戍边。」

「林十三彻查有功,赏千户双俸。」

嘉靖帝给这场兵变盖棺定论。

杨博立马跪倒山呼:「皇上,圣明啊!」

严党丶徐党官员们无奈,只得附和「皇上圣明」。

吕芳又道:「皇上口谕,宣福建巡抚谭纶入殿议事。」

谭纶这几日回京述职,暂居在裕王府中。

按理说,封疆大吏居于王府,是犯忌讳的。但这却是嘉靖帝的旨意。

嘉靖帝就是要告诉满朝文武,谭纶是储君的人。你们不要刁难他在福建的抗倭大事。

谭纶进得永寿宫大殿,先给嘉靖帝行了礼。

嘉靖帝竟破天荒的掀开了青纱帷帐:「平身。」

谭纶高呼「谢皇上隆恩」后起身。

嘉靖帝道:「谭纶,你虽是福建巡抚,管不着浙江的事。却是胡宗宪抗倭的副手。」

「朕问你。浙兵戚部建军已有一年多。耗费官帑无数。何时能够战场建功?」

谭纶信心满满的说:「一年之内,浙兵戚部必建大功。」

嘉靖帝道:「哦?你可敢立下军令状?」

谭纶正色道:「回皇上。臣敢。不但臣敢,浙直总督胡宗宪丶浙江总兵俞大猷丶浙江都司卢镗丶浙江副总兵汤克宽丶浙江都司同知戚继光皆敢!」

「宝剑经过打磨已利。建功立业,就在一年之内!」

嘉靖帝赞道:「好!那朕就在永寿宫中等戚部的捷报。在这一年之内,戚部要银子朕给银子,要军械朕给军械。」

「但若他们一年之后依旧碌碌无功,那朕就要追究你们了。」

嘉靖帝表明了态度——全力支持浙兵戚部的态度。

什麽严党丶徐党,谁再去为难东南那些抗倭的勇士,谁便是朕的敌人!

压力给到了胡宗宪那边。筹划抗倭数年,耗费粮饷无数。再不见大胜,在朝廷这边实在说不过去。

下朝之后,内阁值房。

严嵩和徐阶对坐喝茶。

严世蕃道:「呵,徐次辅,这回林十三将咱们双方都给涮了!」

徐阶不动声色。

严嵩道:「东楼,不要再胡说了。皇上已有旨意,认可了林十三此番彻查的结果。」

严世蕃愤愤然离开了内阁值房,回到了府中。

一进府,他便亲手写了一封信给南京的罗龙文,让他暗杀林十三。

罗龙文此番绕开严嵩,听严世蕃的话,来南京煽动兵变吃了亏。

这一回他没听严世蕃的,而是派专人回了一趟京师,面见严嵩。询问暗杀林十三是不是严嵩的意思。

严嵩又将严世蕃给臭骂了一顿。

这几年嘉靖帝有意打压严党,严党形势严峻。在高压之下,严世蕃这个聪明人昏招迭出。

严嵩骂他骂得好:「你也不想想,林十三是皇上在南京放的一双眼睛。你暗杀他,等于去挖皇上的眼睛!」

「再有,南京是徐鹏举和杨金水的地盘。徐鹏举一向草包,他根本不敢协助罗龙文杀林十三。」

「林十三又有杨金水的保护。再加上此番他讨了南京五营的好。罗龙文在南京势单力孤,杀得掉林十三嘛?」

「立马让罗龙文回京!」

且说南京城恢复了平静。

林十三又过上了天天垂钓的悠闲日子。不同的是,他没了徐鹏举这个钓友。且每次垂钓,身后都站着三十名袍泽,一百兵马司兵丁保护他的安全。

嘉靖三十九年的这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

夏去秋来,秋去冬来,冬去春来。

转眼到了嘉靖四十年的春天。

一辆马车载着胡宗宪手下的第一智囊徐渭进了南京城.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