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看似科幻,实则现实(1 / 2)
第156章 看似科幻,实则现实
和郝成的一番交流,于东是彻底的了解了郝成的想法以及他未来的目标。
「完全不能将白驹科技作为一家企业来看待,」走出创新创业园区的,于东还在跟何钢讨论着:
「用企业的逻辑去分析白驹科技的行为和决策,那绝对是南辕北辙。」
说着,于东还回头看了一眼白驹科技的办公楼,心里突然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有了这家公司,不会整个世界的进程都要被加速了吧?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立刻就止不住了,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
而郝成这边,和魏书杰也是正在进行着一场头脑风暴:讨论着他们心目中的下一代运算核心。
「我确信一点,非确态的输入,确实能够给张量运算带来更快的速度,给演化推理带来更多的可能。」
见过郝成的这几周,魏书杰可是一刻也没有闲着,不仅重温了模糊数学的相关知识,更是查阅了无数的资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假设运算。
这是他最终得出的结论。
郝成大略看了一下,然后问了一个问题:
「结论确实是没错的,但是我有一个疑问,这其中明明有用小沙就可以快速得出结论的步骤,为什麽却选择自己忙忙活活搞好几天呢?」
「我……」魏书杰有些支支吾吾,他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很多问题,如果使用小沙辅助,确实可以节省大量的工作量,这几周的成果,甚至浓缩为一天就可以完成。
不过,这样的话,岂不是会显得自己没做什麽工作?
但这话可不能这麽说,总不能告诉郝成:这麽做就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忙一些?
「人与AI相比,能力确实弱了太多。」魏书杰组织了组织语言,然后接着说道:
「我也无数次的研读过白驹科技关于人比AI的优势在哪里,怎麽利用AI这个工具,但整理来说,人能做的工作太有限了。
「这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学历人群的情况,如果将范围扩大到全部的人群,这个现象会更加的明显。
「我们都知道,创新丶拔高一些丶多延伸一点点,道理很简单,但是真正能做这个的人又有多少?百不挑一!」
魏书杰说了一个现象,一个郝成也曾经考虑过,但目前并没有什麽太好解决方案的现象。
现在的很多职业,比如流水线工人丶外卖员丶计程车司机,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不远的未来,都是非常容易被AI丶被机器人给取代的。
现在的解决方案是一个消极的应对:就是不去发展这些取代大量劳动力的机器。
但显然,这是不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先进的生产力一定会取代落后的生产力,只是早早晚晚,甚至非人力可挡。
至于白驹科技一直所倡导的:在AI的弱势点下手,做更多的创新和提高,正如魏书杰所说,这件事儿不容易,也不是多数人能做的。
「甚至,我们过往几十年的教育,也都并没有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魏书杰补充道:「我们更多的是在培养产业工人。
「别说本科阶段,就是硕士博士也是如此,开创性的人才和项目极其稀少。」
「这个问题讨论的大了。」郝成摇了摇头:「但我有一个开创性的设想,我权当一说,你权当一听。」
「嗯?」
魏书杰说前边这麽一大堆,其实是为自己在找补,但郝成一听,皱眉思索了一番,却出现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我们现在说,AI是工具。」郝成接着说道:「但如果不把它当工具,而是把它当成人的整体一部分呢?
「现在的问题是,无界系统的交互能力还是不够强!」
魏书杰没听明白,这怎麽又跟无界系统联系到一起了?
不过,随着郝成之后的解释,他是一张大嘴张了开,开了合,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就完全没闭上过。
郝成的想法是这样的:
现在的系统,不管是传统的键盘滑鼠触控萤幕也好,还是无界系统的硬体融合感知的操作意图识别也好,若要去使用它,是需要人去做动作的。
比如,我要搜索一个资料:不管是去搜寻引擎,还是去唤起小沙,那都需要一个交互的步骤。
「那如果,把这个步骤省略了呢?」郝成大胆的幻想着。
「省略?」魏书杰有些不明所以:「怎麽省?」
「就像你思考一样,从你的记忆中检索相关的信息。」郝成说道:「让整个世界的知识和数据,映射成你大脑记忆的一部分。」
「啊?」魏书杰听明白郝成表达的是什麽意思了,但是,像获取自己的记忆一样获取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这怎麽可能!
「确实不可能!」郝成说道:「除非能识别人的意识,并将数据转化为人能够直接接收的意识。」
这一听就不是短时间内,甚至几十上百年内都不一定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郝成接着说道:「这个思维和方向,它就是一个活靶子,虽然我们做不到,但并不妨碍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向前走一步。」
郝成现在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了。
模仿人类大脑思考,汲取记忆和灵感的过程:
大脑想一件事,它是这样的:
我要做一道数学题(1+1=?)(1)→大脑「调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解题(=2)(2)
而现在,无界系统的操作步骤:
我要做一道数学题(1)→唤出小沙(2)→通过融合感知的操作或者传统的键鼠语音等操作将这道题描述小沙(3)→小沙解题(4)→我通过眼睛看到了解题结果(5)
那麽,模仿人类思考的过程,将无界系统操作步骤的(2)(3)(4)直接浓缩。
答案虽然无法像自己思考那样直接出现在自己的脑子里,但是至少直接出现在了自己的眼睛里。
要尽可能的节省中间的所有步骤,节省的越多,使用作业系统的逻辑就越接近人类本身思考的过程。
「现在的问题已经具体化了,」郝成总结道:「那就是,将无界系统的操作意图识别升级为用户的真实需求识别。
「比如,我的操作意图是打开小沙APP,问一个问题。
「用户的真实需求其实是问的这个问题,如果拿起手机,看到的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我们的耳机等外部设备里直接播放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那麽,这和我们自己思考是不是就又接近了一步?至少形势上的是的!
「至于我们怎麽知道,用户具体的意图:一丶日常使用的行为;二丶突然收到的信息;三丶最近想干的事情;四丶其他。
「这个事儿现在是不是又能干了?」
确实可以干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