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9章 (大章)最後一条动脉(2 / 2)

加入书签

后来时间久了,这种做法,衍生出了冒血旺的吃法,后来又为火锅带来了灵感,成为了火锅。

而这种吃法往北上成都,又改变了成都本地的油烫系列菜,衍生出了冒菜。

所谓冒,是动词,就是把食物放在滚烫的水里,被翻腾的水给冲出来,用极致的高温把食物烫熟的的一种烹饪手法。

所以,这个系列衍生出的火锅,串串,冒菜等东西,各有各的特色。

而冒菜这东西,简化一下汤底,那就是麻辣烫。

用麻辣的汤底,把食物烫熟。

麻辣烫最开始出现在山城,在往外传播的时候,外乡人分不清成渝,就说这是成都的麻辣烫。

时间久了之后成都麻辣烫就闻名了。

后来人口流动起来,大家去成都一看,成都没有麻辣烫。

于是搞的麻辣烫又没有归属地了,于是就取消了抬头,既不叫山城麻辣烫,也不叫成都麻辣烫,就直接叫麻辣烫了,最后反而在北方发扬光大了。

这些东西,就是一体多面的。

要知道北方一开始不怎麽吃太辣的东西,但是随着麻辣江湖菜文化开始流行,这一类型的东西趋同是必然的,因为销量高嘛。

所以,如果把麻辣烫教给公孙敬声,把冒菜教给成都其他厨子。

那麽就算公孙敬声到时候把麻辣烫做烂了,时间久了,还是会被市场给扳回来,只要有传统的冒菜在,改两回正道是一定的。

这样就不怕公孙敬声这个行业冥灯的毁灭性打击了。

霍海咬了一口考川味香肠:「我教你一道菜,指定能火。」

公孙敬声激动:「苍天啊!大地啊!表哥终于松口了!」

霍海:「这道菜叫黄豆开会。」

公孙敬声:「?」

霍海:「黄豆你知道吧?我们下酒喜欢吃那个毛豆,就是黄豆青年时期,黄豆就是毛豆老年状态。」

公孙敬声提到喝酒就明白了:「这我知道。」

「霍海,好,黄豆加水发出来是黄豆芽,你记好了。」

「黄豆加水研磨就变成了豆浆。,豆浆表面凝固的薄膜,就是腐竹,豆浆加卤水凝固后就变成豆花。豆花放进模具压干水分凝固成老豆腐。」

「老豆腐切块油炸,就是油豆腐,油豆腐里可以掏空灌肉。」

「豆腐脑铺在磨具中薄薄的一层,用布隔开,就是千张豆腐皮。」

公孙敬声:「都记下了!」

霍海:「好,现在起一锅麻辣的汤底,下豆芽,下腐竹,下老豆腐,下豆花,下油豆腐,下肉灌油豆腐,下千张豆腐皮。你还可以起卤水,把稍微嫩一点的豆皮做成卤豆皮,然后也煮在汤底里。」

「这样一碗,加点点别的青菜,那叫一个蛋白质满满,简直是最适合劳工的大补餐。」

「你再另外打一个碗碟,用炒乾的黄豆打成粉,混合辣椒面,作为蘸料。」

「无敌。」

公孙敬声:「能赚钱?!」

霍海:「那就是你的问题了。记住了,你开店要是没赚钱,你就说这叫黄豆开会。」

「要是赚了钱,你再打出招牌说是我发明的,叫做麻辣烫,再开连锁,到时候生意就成了。」

公孙敬声:「哇,表哥,你完全都不信任我,还取两个菜名儿!」

霍海:「做去吧。」

麻辣烫一般吃的比较素一点,油淡很多。冒菜吃的荤一点,油重不少。

这两个玩意儿看起来像,但是在这个时代,面向的客户群体完全不同。

前期应该不存在大规模的餐饮交流。

等公孙敬声做出来之后,再改名,然后开连锁,应该不会被冒菜挤压空间。

这麻辣烫都教给公孙敬声了,那冒菜肯定也是要教出去的。

霍海其实已经选好人选了。

文翁虽然巨能活,但是最近这些年给成都做出太多贡献了,又在科举发光发热,然后还继续考察长安的新变化,带领成都的发展。

如今年过七十五,已经传来了丧讯。

霍海想把冒菜的方法教给文家老二。

文翁这辈子绝对是典型的大公无私,如今再写汉书,这大汉好官排行榜榜一,依旧是他的。

但好人不能只落好名声。

文翁也不在成都经营势力,这些年都平稳过渡给了张骞。

现在霍海给文家后人一点好处,也算是报了当初科举时文翁帮忙背黑锅的恩情了。

虽然后来并没有发生多大的事儿,但保不齐有人怀恨在心,以后遇到文家后人踩一脚。

要是文家这些年能赚点钱,以后就看他们的造化了。

公孙敬声离开后,霍海就把冒菜的配方给写了出来,让人去送给文家。

看霍海又开始忙正事儿了,卫长公主顺口问了一句:「现在全国的城市化都在进行中,城市人口已经到了四成,接近五成了,像五都三港这样的城市,城市化都七成以上了。」

「如今成都的本地财政,积累了海量的资金。」

「这三年,从天竺带回来的东西,利润越来越大,这些钱不花掉?」

「现在是不是时候修建成都到长安的铁路了。」

霍海拿起烤面粉肠吃了一口,回头:「这不是钱的问题,从成都修路到长安,不死个几千劳工,根本完不成,除非等技术进步,再等十年。」

卫长公主不开口的话,这件事情就一直在霍海心里。

按道理来说,到了霍海这个位置,几千人的生命,换一条大汉生命动脉,这很划算。

但是,这又似乎不那麽划算。

但,如果没有这条路,成都一定会出问题。

当初霍海说服卫长公主留在这阴雨绵绵的小城,就是一句没人坐镇,成都必造反。

谁来都不好使,谁来谁造反。

派强力将领来这儿坐镇,是害了他们。

就好像当初赵佗和南越国,卫满和朝鲜一样。

实际上,有线电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霍海一直在观望,霍海怕刘彻老年真的会出现什麽痴呆一类的情况,那搞出有线电绝对不智。

而如果有一条铁路,也能解决成都可能出现割据的情况。

毕竟成都之所以容易割据,是因为整个益州处在一个非常独立的地理单元内部,而中心的成都又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这天然的城墙,这天然的粮仓,不需要谁去领悟,是个将领到了这儿,自然而然就能懂朱元璋那句顶级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而且,都不需要你去做什麽。

几千米高的墙就在益州四面八方,也不需要你去广积粮,成都的粮食,你养在这儿的人口怎麽都吃不光。

粮越吃越多。

在前世现代科技还没发展起来的时期,为了压制可能存在的各种情况,当时对于蜀地的征粮比例非常之高。

甚至导致天府之国这片地方,居然还出现了灾害饿死人的情况。

但这又是必须做的事情。

和现在霍海遇到的情况类似。

修建一条铁路,就能解决问题。

问题就是,修建这一条铁路,要死几千劳工。

霍海还是下不定这个决心。

其实等一等也行。

只要霍海一直待在成都,那麽无论是谁坐在蜀郡太守的位置上,都不可能造反。

因为,他想造反的话,霍海会比他自己先知道。

只要霍海能在成都,能收到霍氏和皇室的一手情报,就没有任何人能造反。

问题是,霍海能在这儿待多久。

如果能待下去整整十年,那等搭建铁路的技术再进一步,再修建这条铁路也行。

现在北方正在修建铁路,甚至除了主干道,还有一些分支道路。

北方修建铁路的难度不比成都通长安简单。

那边也要死人。

但是,丁零那边,本来每年打仗就要死成千上万人甚至更多。

而且那样死人,大家还吃不饱饭。

现在有饭吃,有钱赚,修铁路而已,死当初一年死的四分之一的人就够了。

谁不愿意?

问题成都这边情况不同。

成都这边商改已经十六年了。

十六年前生的小孩,一辈子都活在工业革命之中,对历史上的苦难一无所知。

他们两岁开始吃冰糖,三岁升级果糖奶糖,四岁就吃上了具有浓郁蜀地本地特色的麻椒糖,一辈子都是过的甜日子。

在这样的成都,如果要几千条人命才能修建一条铁路,那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一种创伤。

霍海不怕挨骂。

霍海怕的是给后来人留下任何闹事的藉口,理由。

卫长公主背后,一直在犹豫的步羌,最终开口:「调集羌人部落。」

霍海:「现在没有羌人部落了,他们也是汉人了。」

步羌:「但是,他们生活在高山上,不会在乎这些,能够成为铁路工人,对他们反而是一种幸运。」

霍海看向步羌:「合适吗?」

步羌自己,就是羌人。

当初的小女孩长大了,现在依旧是卫长公主的丫鬟,不过陪嫁给霍海了,算霍海的妾室。

步羌在现在的羌人部落,或者说应该说是叫雪区山民中,地位很崇高。

如果按照步羌的提议来,未来搞不好被骂的是步羌。

霍海可没有让女人背黑锅的习惯。

还有,好不容消除了羌人的概念,让所有部落都认为自己就是汉人,只是生活在封闭山地之中,现在世界连通了,自己走出来了。

如果因为一条铁路,羌人概念又复苏了。

得不偿失。

步羌:「如果能成铁路工人,事后又怎麽会骂呢?」

霍海抬头看了看步羌。

问题就在这儿。

没有永远的铁路工人。

人可以随水草而居,却不可能跟着铁路沿线一直迁徙。

人赚了钱之后,不可能带着老婆孩子一直搬家。

所以,铁路工人能做,但就那二十来年。

说到底,不是什麽人能干这个事儿什麽人不能干这个事儿的事情,不是高低贵贱之分。

而是话语权的问题。

一旦形成了群体标志,这个群体必然是要获得话语权的。

只是越是发达富裕地区的人话语权越高,对待起来越是要细致。

这才是现今大汉最难的难题。

刘细君:「可不可以尝试,给死者高额补偿。」

「不行。」霍海:「如果有人故意谋害,用这个方法赚钱怎麽办?」

都不是如果,而是一定会产生,而且是海量的产生。

卫长公主犹豫了一下:「其实,还有一种可能,能规避这个问题。」

霍海也知道卫长公主说的什麽意思。

其实很简单,蜀郡的人自己提出要建铁路,那再多的苦,也是自己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

霍海实际上稍微引导舆论,就能让蜀地的代表喊出修铁路的口号。

但,霍海不喜欢动舆论作假。

思索了一下,最终霍海还是决定用经济手段解决这个问题。

「让北方各地,加大对香油和茶叶的消耗。」

一旦茶叶和香油持续涨价,人力运输却又跟不上,铁路修建还是会被提出来。

这条铁路或许会是蜀地的人集资建设,霍海不参与营收。

但谁也不会知道,实际上这条路从规划到出现甚至是修建的契机,都是霍海在主导。

卫长公主捏着霍海的手:「放心去做吧,其实所有人都支持你,只是你考虑的太多了,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

霍海知道,但是,既然做了,为什麽不做的好一点,更好一点呢?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