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其势已成(2 / 2)
若是忠臣造反,自己的队伍,就会先出问题。
历史上很多忠臣,不光是自己忠心,更是他的团队底色决定了必须忠心。
毫无疑问,勋贵子弟出身的底色,就决定了李牧必须忠于朝廷。
最起码在明面上,必须要忠于大虞。
本质上李牧打造的军队,也是靠忠义拉起来的队伍,主帅的必须在这上面做出表率。
一旦背弃了这一理念,不光会遭到天下人睡弃,下面的人也会丧失对他的忠诚。
动摇根基的事情,正常人都不会干。
「兰先生,那帮御史言官,可不像是能顾全大局的。」
王靖川面无表情的说道。
大虞官僚体系是有节操的,但节操着实不多。
其中御史言官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最大追逐目标是一一名。
为了名留青史,许多人连命都可以不要。
朝中大局,对他们来说,远没有自己的名声重要。
无论皇帝,还是内阁,都对这个群体烦的不行。
在进行重大谋划之时,大家都会先把御史中的刺儿头,提前调出京师。
不过头铁是会传染的,刺儿头永远都处理不乾净。
除了御史言官外,那些不满朝中局势,或者是自认为怀才不遇的官员,偶尔也会跟着起哄。
倔脾气上来了,就喜欢认死理。
「王大人,你不觉得这个问题,该内阁诸公去头痛麽?」
兰林杰的话说完,众人纷纷露出笑容。
受太上皇御驾亲征失败的影响,安南都护府被动成为了大虞朝最强军事集团。
最强的军事集团叠加最强的统帅,以往的权力制衡,全部都被打破了。
在都护府这个怪胎面前,令朝廷头痛不已的辽东镇,都只能算是一个弟弟。
无需做什麽,就能让人忌惮。
「够了!
「国事艰难,有什麽好笑的!」
「朝廷蒙难,我等做臣子的,自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匡扶江山社稷。
本侯行事,上对得起陛下和朝廷,下对得起黎明百姓,
岂是一群犯上作乱的藩国,能够毁的。
兰先生,立即起草公文,向朝廷陈述我们剿灭乱党,收复旧港宣慰司之事。
欢迎朝廷派出钦差,前往旧港故地实地查看。」
李牧故作严厉的训厅道。
既然拿的是忠臣剧本,那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都护府是代表正义的一方,那麽被覆灭的倒霉蛋藩国,自然就是乱臣贼子。
京中百官信不信不重要,反正大帽子先要给扣上去。
管是谁来问,都是在为朝廷收复失地细究的话,无非是顺势多拿了一些土地,
衙役征粮都要多收几斗,堂堂安南都护府多拿走点儿土地,又能怎麽啦!
谁要是有意见不服,可以去现场查看。
丢城失地,这种不光彩的事,朝廷不可能详细记录。
为了掩盖自己的责任,主张放弃旧港的官员,恨不得抹去旧港宣抚司存在的所有证据。
到了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旧港的具体位置在哪儿,管辖面积有多大,早就成了一笔糊涂帐。
如果实力足够的话,把印度洋也划入旧港宣府司的辖区,也能找出法理依据来。
没有办法,谁让向大虞朝责过的国家多呢!
在朝贡体系下,宗主国对藩属国是有管辖权的。
作为安南都护,理论上李牧拥有代替皇帝,监管南方一众藩属国的权力。
当年建立安南都护府时,谁也没有想到会出现今天这一幕。
在朝廷看来,能够把交趾消化掉,就算不错了。
具体的权力划分上,定义非常模糊。
既然没有明确标准,李牧自然是尽可能把权力往大了解读。
出兵讨伐不臣,废立藩属国国王,撤销藩属国,都被李牧强行定义到他的职权范围内。
朝廷若是有意见,那就慢慢扯皮。
授权是皇帝给的,内阁盖了大印,流程完全合法合规。
皇帝变成了太上皇,也不影响当初政令的效力。
想要撤销,那就让太上皇下旨。
毫无疑问,在政治上这是不被允许的。
废掉的皇帝,如果重新参与政务决策,释放的政治信号可是能要人命的。
万一有政治投机者,趁机和太上皇勾搭起来,伺机在京中发动政变,大家哭都来不及。
「学生,遵命!」
京师。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后,五位阁臣终于稳定住了朝中局势。
「诸位阁老,好消息!」
「北虏撤军了!」
兵部尚书罗文博刚说完,众人纷纷凑站立起来,争抢着看战报。
北虏在北方大地上肆虐,内阁也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幸好北虏也有顾虑,没有赖在大虞不走,不然他们都不知道该怎麽收场。
「好!」
「好!」
「这个祸害终于走了!」
「接下来我们必须尽全力加强长城防线,绝不能给北虏再次南下的机会!」
白季临神色激动的说道。
作为北方出身的阁臣,看着家乡遭受北虏祸害,他的心里就不是滋味。
尤其是亲朋同乡过来拜访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提起家乡的遭遇,更是让他羞愧难当。
如果没能力也就罢了,偏偏他是大虞朝的掌舵者之一。
倘若当初理性一点,阻止永宁帝御驾亲征,搞不好就把北虏挡在长城之外了。
纵使没有挡住,官军也有能力发起反击,不至于一路被动挨打。
「白阁老,先冷静一下。
重建长城防线之事,需要从长计议。」
首辅姜书翰开口接下了话题。
很多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谁都知道,朝廷需要重建长城防线,问题是该怎麽重建。
长城防线接连遭遇北虏突破,证明了以往的操作,都是存在问题的。
想要发挥防线的作用,就必须把问题找出来,然后解决掉。
其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一一钱粮。
大运河还在疏通中,南方的钱粮运不过来,
短时间内,大虞朝不具备重建长城防线的能力。
「首辅说的不错,重建长城防线,确实要从长计议。
最少先调查清楚,防线为何老是出现疏漏!」
威远侯开口附和道。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守卫长城防线,已经成了高危的活。
从最初的边地将门,到现在的勋贵系接手,前后折损了太多的将领。
有点儿关系的将领,都不愿意去填这个坑,
恰好勋贵集团,本身就是靠人脉关系联合在一起的,几乎所有将领都是「关系户」。
让谁去干这种苦差事,都不是很合适。
提拔起来将领上位,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守不住长城一样白搭。
不是每一次战败,都能够找到合适的背锅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