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出其不意(2 / 2)
作为地主武装,原本他们和士绅关系还是不错的,军纪败坏也不会对「自己人」下手。
导致双方闹翻的主要原因,还是他们拿了钱,依旧没有能够挡住叛军。
钱花了出去,却还是让大家遭了兵祸。
损失惨重的士绅,除了嫉恨叛军外,对团军的无能也非常不满。
吃过亏之后,再想拿「保境安民」去忽悠大家出钱出粮,就玩不转了。
等到官军收复湖广,不光士绅不愿意赞助团军,就连商旅丶百姓也不愿意给他们交钱。
没有第一时间意识到问题,团军依旧靠武力强行徵收,一下子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
白毅峰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局面已经无法收拾。
迫于无奈,在大战爆发之后,他才主动请缨。
事实上,他自己不站出来请战,镇远侯也会强行指派他出征。
毕竟,人家有自己的嫡系武装,团军的存在非常碍眼。
直接下令遣散,又要花上一笔巨款,还容易惹出乱子。
消耗在战场上,对各方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能带走多少,算多少。
北方的局势,同样非常糟糕。
先帝时期的改革,也挡不住连绵不绝的天灾。
关中存粮有限,叛军要不了多久,就会出关劫掠。
渡过了前期阶段,流寇杀入河南,后面那些地方官就会主动上门求我们出兵。
打不过成了气候的傅皓轩,我们还打不过一群流寇麽?」
白毅峰故作镇定的分析道。
叛军出关的推测,这是他参加军事会议,从中获悉的。
预测会不会成为现实,他自己也不确定。
现在为了安抚人心,这必须是真的。
虽然受困于团军的恶名,一众团军高层都没有了退路,但想要大家奋斗,还是需要一张大饼。
在河南发展,还是在湖广发展,并不重要。
关键是团军必须发展起来,大家的荣华富贵才有保障。
哪怕到了现在,团军内部依旧渴望获得正式编制,加入大虞朝的统治队伍中。
……
南京城。
看着手中的战报,傅皓轩眉头紧锁。
单纯看战绩,安庆反击战打的确实不错,光斩首都破了万。
这是吴军从大战爆发到现在,取得的最大战绩。
战术上获胜,战略上却让吴军变得越发被动。
战火越烧越旺,战线越拉越长,整个吴国都找不出几个安生地儿。
受战争的影响,多地冬耕遭到重创,来年春粮必定减产。
「武穆侯的捷报,大家都看到了。
这一仗打的不错,重创了敌军,打出了我大吴的威风。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没能留下江西第一镇,让秦天瑞所部流窜了出去。
除了少许残敌外,安庆战役基本告一段落。
接下来从何地发起反击,诸位爱卿可有想法?」
傅皓轩开口询问道。
甭管安庆战役是否达到预期,他都必须大力宣传。
开战到现在,吴国一直在被动应战,各地的战况均不乐观。
相比不断丢城失地,安庆战役最少击败了敌军,还有上万的斩获。
艺术加工一下,约等于歼敌五万,重创了江西和湖广两省组成的联军。
「陛下,闽浙总督麾下景逸风所部,正在向苏州府发起进攻,其部众大约三万左右。
相比其他几处战场,伪朝在苏州一线的兵力部署,算是相对薄弱的。
武穆侯结束安庆战役之后,正好让他挥师南下,参与苏州会战。
击溃了景逸风所部,不光稳定了我朝后方,还可以顺势收复松江府,把战线推进到杭州一带。
条件允许的话,顺势发起浙江会战,携大胜之威一举荡平闽浙联军。
四路伪朝大军去其一,后续的仗怎麽打,战略主动权就回到了我们手中!」
兵部尚书范修文当即拿出了作战方案。
为了这场会战,吴国上下可是下足了功夫。
可惜再怎麽努力,面对官军的多路围攻,吴国还是表现的非常吃力。
坐拥百万大军,那只是糊弄人的虚数,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只是少数。
分布到各路战线后,吴国中可动用的机动兵力,也就那麽十几万。
听起来数字很大,可还是觉得兵力不够用。
战斗力上的差距,决定了他们必须集结数倍的优势兵力,对上官军主力才有一战之力。
「范大人,此言差矣!」
「战场上兵贵神速。除了考虑敌人的强弱外,我们还要考虑调兵速度。
武穆侯所部在安庆,无论是参加九江战役,还是去驰援南昌,都比南下苏州府更近。」
右相杨敬仁当即反对道。
长途跋涉,也是会影响部队战斗力的。
刚打完安庆战役,部队尚未来得及休整,马上又要他们南下苏州参战。
一番折腾下来,大军都成了疲兵。
并且这样高强度调兵,对后勤也是一个考验。
吴国的控制区虽然富裕,但地盘却不大。
此时半数的疆域都被卷入战火中,仅靠剩下的几个州府,为大军提供补给,压力可想而知。
现在的战斗,每一天都在消耗吴国的老本。
对一个新生政权来说,高强度的消耗,无疑是危险的。
「杨大人,留在西边和伪朝开战,要面对李牧那贼子。
参考过往的战例,野战中同此人发生遭遇的部队,就没有能讨到好的。
武穆侯虽然用兵如神,可是遇上此人,怕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范修文的回答,让杨敬仁一肚子的理由都憋了回去。
甭管从哪边展开,首先要保障的是能够打赢。
从白莲圣国到大吴政权,他们从没有在李牧手中占到过便宜。
刚刚结束的安庆战役,战报看起来亮眼,但一众高层都知道这是虚的。
团军杀的再多,也影响不到大局。
「按兵部的计划,尽快落实吧!
派人叮嘱庐州镇守将军,守护好城池即可,不要擅自出城和伪朝军队交战。」
傅皓轩缓缓说道。
选择让大军南下,相当于放秦天瑞所部离开。
从个人感情上来说,能够歼灭一股敌军,肯定不会放手。
可战争要从全局考虑,秦天瑞所部在整场会战中占比微乎其微。
调集大军过去追捕,劳民伤财不说,关键是没把握追上。
越过庐州府之后,隔壁的疆域,就在伪朝控制中。
吴国无力再开辟一路战场,找到敌人的落脚地,也没法发起进攻。
……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