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1章 问策(2 / 2)

加入书签

积赞家底不容易,尤其是在朝廷财政匮乏的时候,一旦损兵折将,那就是永久性的损失。

指望战后朝廷拨款,补足他们的损失,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限的军费预算,能够养活辽东镇就不错了。

想要重新培养一批家丁出来,不光自己要往里面搭钱,还会消耗大量的时间。

在施靖风看来,内乱不断的大虞朝,已经有了王朝末期的迹象。

在这种时候,什麽都是虚的,唯有手中的实力是实的。

只要兵强马壮,无论局势怎麽变化,他们都能从容应对。

一旦葬送了手中的精锐,历史上那些凄惨的将门故事,又会在大虞重演。

靠着不断杀鸡猴,震镊人心,还是折腾到了元宵节后,各省才初步完成了筹集钱粮的任务。

钱粮拖了后腿,勤王大军的出兵时间被动延长,李牧捡了一个大便宜。

多出来的两个月时间,让原本紧张的采购任务最后轻松完成,并且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问就是经费不到位!

帮忙背了锅,地方衙门都不敢瞎逼逼。没有按时筹集到钱粮,本来就是公开的消息,想要辩解都不行。

当然,他们也没心思辩解。

为了筹集钱粮,本来就得罪了不少人。还背负着筹款不力的罪名,大家的心情都不好。

如果不是有勤王救驾的大功,支撑着他们前进,估摸着不少官员都会直接摆烂。

一切准备完成后,没有丝毫犹豫,舞阳侯当即下令全军出击。

庞大的航队,从广东出发,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直奔京师而去。

旗舰甲板上,李牧拿着望远镜,无聊的眺望着远方。

跨海航行,这不是第一次经历。可一次性走这麽远的海路,还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

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敢让数万大军走海路,从两广直奔河北大地。

事实上,在大军出征之前,就有人提议陆路行军。

理由是:海上情况多变,一旦遇上不可抗力,就有可能导致大军损失惨重。

权衡利弊之后,最后还是选择了走海路。

陆路确实安全,可是架不住时间周期太长。光理论行军时间,就要三四个月之多。

倘若遇上特殊天气,实际行军时间还要被拉长,走上半年时间都不奇怪。

到时候别说勤王救驾,估摸着去给皇帝收尸,都只剩下了骷髅架子。

以李牧对朝中那帮官员的了解,京中的几大粮仓不说全部都是空的,最少也得亏空一半。

城中军民上百方,没有足够的存粮,再坚固的城池也守不住。

就在接到勤王诏书后不久,京中就发生了北虏奸细烧粮案,无数官仓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哪怕不考虑语言习俗,大量的北虏奸细混入粮仓,也是非常炸裂的消息。

事发后永宁帝下令调查,结果涉案官员尽数畏罪自杀,直接让调查线索中断。

复立之后的广卫,虽然干着和之前同样的活儿,但破案积极性已然大减。

尤其是涉及利益群体的案子,更是能避则避,能装糊涂的就绝不会聪明。

「李提督,真是好兴致啊!」

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李牧直接放下了望远镜,转身提醒道。

「侯爷,这外面风大,您还是回船舱休息吧!」

当初下扬州的时候,他就知道舞阳侯晕船。后续虽然有所改善,但这种长途跋涉,依旧不是他能够承受的。

万一大军在半路上,主帅先发生意外病故,那可就麻烦大了。

有舞阳侯在前面顶着,他这个提督才不会扎眼。朝中的刀光剑影,都有舞阳侯这位主帅顶着。

御史的各种弹劾,都是冲着主帅去的。没人遮风挡雨,那就要自己做大树。

李牧有自知之明,他立下的军功虽然不少,可在政坛中的根基还是太浅,经不起折腾。

即便是舞阳侯,在朝中的根基同样不深。能够坐稳位置,主要是靠外戚的身份。

朝中各派就算发难,也要顾及太后的反应,

后宫不得干政,不等于后宫对朝政就没有影响力。

成事不一定行,但坏事绝对没问题。一旦被太后惦记上,往后馀生肯定好不了。

「放心好了,些许海风我还承受的住。

算算日子,再过半个月我们就要抵达天津港。北虏肆掠河北大地,天津也在他们的兵锋之下。

登陆之后,少不了一场恶仗要打,你可有应对之策?」

舞阳侯关心的问道。

最近这些日子,他一直在恶补关于北虏的知识,最后得出结论:这帮家伙不好惹!

最精锐的边军,都拿北虏没办法。勤王大军想要破敌,实在是太难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