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4章 全面推进(1 / 2)

加入书签

第484章 全面推进

曹阳一行人到达滇南香格里拉吉迪村时的阵仗有点大,这让事先联系好的吉迪村的藏民有些不知所措。

特别是打算明早带着去雨林寻找松茸的母女,更加无所适从。

在村民们想来,一个过来跟拍寻找采摘松茸的摄影组,就像电视台记者一样,最多也就六七个人而已,到时候带着他们走个过场,让他们拍一下就行了。

可看着来的十来辆小汽车和大汽车,四五十人扛着大大小小的设备,就像打仗一样,这确定是来拍摄松茸的?

要不是镇里的镇长书记都来了,还有电视上才能见到的自治州的大领导还有香格里拉的县领导,吉迪村的人那是绝对不敢带这些人去雨林的。

他们也算是开了眼界,不就是拍摄个松茸采摘吗?用得着像是去剿匪一样吗?

此外,村长和几个相关的村民还发现,州里的大领导还有县里的大领导,似乎都对那个看起来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异常客气。

他们还一再给镇里的领导强调,一定要全力配合那个年轻人的一切要求。

这给村长的心里留下了小小的震撼。

震撼的可不仅仅是村长和村民。

首次跟着曹阳拍摄的张奇老师,那也是相当的震撼。

他的点跟村民不同。

他是看着那些卸载下来的摄影设备和跟来的技术人员,以及还有好几架大小不同的无人机而感到震撼。

作为北电年轻的老师,还是有志于在电影圈有所发展的导演,张奇对这些最新款的数字摄影机还是有所耳闻的。

无论是索尼的CineAlta F35,还是阿莱的ARRIFLEX D-21,都是全球最先进的数字摄影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取代胶片摄影机了。

可惜的是,这种去年才发布的最先进的数字摄影机,张奇也就听说过,至今还没见过,国内目前几乎是看不到的。

而这次,他一次性的见到了三台索尼CineAlta F35和两台阿莱ARRIFLEX D-21,并且还是配置齐全的。

要知道,一部数字摄影机,通常情况下,若是租赁的话,机身和镜头是单独算钱的,哪有剧组会租赁全部镜头啊,都是需要什麽镜头,才租赁什麽镜头。

张奇见到的,不仅仅是机身加上齐全的配件以及全部镜头,还有跟随机器而来的厂家技术员。

索尼来了两个技术员和一个高管,阿莱来了两个技术员和一个高管,还有一个名气不大的数字摄影机厂商,叫什麽RED ONE的,三台机器,竟然来了三个技术员和一个高管……

神他妈高管!

这些全球最顶尖的数字摄影机厂家,居然都不约而同的派来了公司高管!

什麽时候高管居然会跟机器来了?

通常情况下,若是需要的话,这些摄影机厂家都是派技术人员来的。

这些技术员也是相当牛啊,张奇说的是态度。

这些技术员在剧组是很特殊的存在,他们调试或维护设备时,那是绝对不允许外人在场的,平时一个个拽的二五八万一样。

张奇还知道,这些技术人员的差旅费以及各种补贴,都是按照美元计算的,剧组不仅要掏技术费,还要报销这些技术人员的各种费用。

但高管来了怎麽算?需要额外的高补贴吗?

虽然张奇知道,曹阳导演的电影……好吧,哪怕是毕业作品,也肯定不会缺少资金,但这麽多最新设备的费用,再加上十来个老外的各种费用和补贴,这都不是小数目。

至少比他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救我》的成本要高出很多。

这还仅仅只是设备方面产生的费用。

当张奇怀着好奇的心思,偷偷问宁昊,这些数字摄影机厂商为什麽要派高管过来?咱们剧组需要负担他们的差旅费吗?

张奇估计自己至少五年内,绝对忘不了宁昊那一瞬间看「土鳖」的表情。

虽然仅仅只是一瞬间。

宁昊拍了怕张奇的肩膀,笑着小声说道:「还差旅费呢,曹导没找他们要钱都是给他们面子了,他们怎麽可能找曹导要钱?

不要说差旅费,这些索尼的丶阿莱的丶RED ONE机器,都是他们上杆子送来的,技术人员是跟着随时为设备服务的,高管是过来游说曹导并且记录曹导要求的。

这些设备不仅一分钱不用花,等曹导的这部纪录片拍完,这些最新的设备就会以曹导的名义『捐献』给北电和青影厂。

你思想可能还没转过弯,曹导拍的是什麽?是他个人的博士毕业作品,而不是商业电影。

曹导至今为止拍了那麽多经典电影了,可还从来没有用数字摄影机拍过电影呢,曹导什麽地位?

要是拍摄的第一部用数字摄影机的电影用哪家的摄影机,这是多大的GG效应?

曹阳如今要拍摄的是『个人』属性极浓的毕业作品,这麽好的机会,他们当然要上杆子把最好的装备送来。」

听了宁昊的话,张奇算是真正见识到曹阳在影视圈的影响力的……一小部分了。

他横向对比了一下,假如老谋子或陈凯哥这样的大导演,需要这些最新设备的话,厂家肯定是很乐意让他们用的,毕竟这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设备的影响力。

但是,买设备的费用那绝对是要掏的。

嗯,或许会打个九五折?

这还只是一方面。

张奇看了看不远处那架机身长2.8米,翼展3.98米的「庞大」无人机,心里说不出的复杂。

据说这架无人机最大平飞速度250公里/小时,续航时间3小时,最高飞行高度达3000米,智能化水平居全国首位,控制精度与可靠性超过国际同类产品……

张奇不知道这架明显为了拍摄而特意改装过的无人机,是否真像介绍里那麽厉害。

他只知道,这架无人机改装前叫做「刀锋」,是由航天科工三院津卫某所自主研发的多用途无人机,历经5年研制,听说2009年也就是今年才会投入使用。

公开的消息是,这款无人机会在今年5月份才会公开试飞,也就是说,目前这款无人机还没公开试飞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