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79章 老司徒亲自出手(2 / 2)

加入书签

曹阳要是不给具体厂家放消息,而是给所有厂家放消息,这些厂家为了能让曹阳用他们的设备,不知道会搞出多少么蛾子。

这一点都不夸张。

曹阳某种程度上,既代表商业片的主流,又代表文艺片的主流,他若是使用了某个厂家的数字摄影机,那就是对这个设备的认可,就代表后续无数的关注和跟风。

「曹导,你大概需要多少台?」

程建业问道。

「CineAlta F35要三台吧,RED ONE要两台,Phantom-一台就够了。」

曹阳说道。

「好的。」

挂了电话,曹阳继续写《舌尖上的华夏》的策划方案和拍摄大纲。

还不到半个小时,程建业就打来了电话。

「曹导,三家公司的高管都专门给我回了电话,他们保证会尽快把你需要的设备空运过来,绝不会耽误你拍摄毕业作品。」

「好的,我知道了。」

曹阳想了一下,吩咐道:

「建业,你召集人手,这次需要最少三组同时拍摄,你后天过来拿拍摄方案,按照上面的要求,多派些制片出去实地考察,找出我需要的东西。

可以跟当地文化部门联系,让他们帮忙,应该更方便一些,也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好的,曹导。」

程建业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曹导,我按照你的要求,只给那三家厂商传了消息,可不知道怎麽回事,阿莱短时间内也得到了消息。

他们的总裁刚给我打了电话,说想要送两台最新的ARRIFLEX D-21给北电,说是对北电的捐献,不过,这些设备他们想先请你验收,合格之后再捐献给北电。」

捐给北电?

曹阳能拒绝吗?

这个欧洲的老牌厂商,这是对华夏的人情世故了解颇深啊。

也是,明年这家公司就要进军国内了,今年肯定做了各方面的调查,特别是人情世故这一块更不能缺。

阿莱去年推出的高端数字摄影机ARRIFLEX D-21,保留了胶片摄影机的操作习惯,目标用户是习惯胶片工作流程的摄影师。

D-21本身是一个摄影机机头,要组成一套完整的工作系统,还需要外部记录单元丶取景器丶镜头丶电池系统丶跟焦器丶遮光斗等等。

一套完整的D-21,包括一系列外部单元,目前大概需要30万美元左右,比一套完整的CineAlta F35要贵一些。

目前的形式很明显,不仅是数字与胶片竞争的最激烈的时候,还是数字摄影机之间竞争最激烈的时候。

所以,占领市场,成为主流,是这些大厂最重要的目的。

而像曹阳这种影响力极大的导演,对他们这些数字摄影机大厂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老司徒这几天不知道是压力还是什麽原因,思路清晰,如有神助。

他参考了2007年德国公共电视台制作的《华夏边疆》,1990年代德国电视二台的《假日专题》,1985年东德电视台与央视合拍的《长城内外》,结合国际视野与本土文化深度,突出「食物作为文明对话载体」的核心价值的策划方案。

《华夏边疆》聚焦华夏边疆地区的多元民族文化,首次系统拍摄地方饮食场景:喀什夜市烤饢丶云南傣族竹筒饭丶广西壮族酸汤鱼等,串联起族群身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假日专题》中穿插过京城烤鸭丶羊城茶楼等,不过内容多为旅游宣传导向,缺乏文化深挖。

《长城内外》则有些特殊,其中「河北农家宴」段落详细拍摄了驴肉火烧制作流程。

老司徒的这个方案,突破传统美食纪录片的地域限制,通过科技考古与饮食人类学方法,构建「食物全球化史」的新叙事范式。

既保证学术严谨性,又增强视觉戏剧性。

当然,这个方案的构建,老司徒也结合了曹阳「吹」的那些牛逼,尽可能的包容了一部分内容进来。

「妙啊!」

又看了一遍自己这些天的成果,老司徒不由得拍案而起,忍不住自得起来。

他敢拍胸脯保证,这个策划方案若是能全部落实,即使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只不过有点可惜的是,在设计这个方案时,他一时上头,光顾着「宏大」叙事了,反而忽略的制片成本。

老司徒预估了一下,这个纪录片若是认真拍摄,大概能制作出6到8集的一个系列,但成片成本估计要达到惊人的800万左右。

要知道目前的行情,一般的纪录片一集也就10万左右,而财大气粗的央视的一些大型精品纪录片,大多也就20万到40万之间。

而老司徒命名的这个《重走风味丝路》的纪录片,一集预计就要100多万的拍摄预算。

他又仔细推敲了一遍分集设计的《小麦西行记》丶《香料迷途》以及《发酵的文明》

,感觉哪里都不适合缩减预算。

可一部作为纪录片的毕业作品,需要800万预算,这真有点说不过去了。

要知道,不要说纪录片了,如今国内电影市场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800万在国内也已经是不小的一笔预算了。

也就那少数几个大导演的投资才能动不动上千万甚至过亿,八成左右的国内导演,能拿到800万投资,做梦都能笑醒。

「算了,把方案给曹阳看一下,以他的名气,就算是毕业作品,就算是纪录片,想要拉到投资也应该不难,让曹阳自己决定吧。」

老司徒自语道。

这麽好的一部策划方案,他实在是不忍心砍掉任何一部分。

「《重走风味丝路》,妙啊!」

放下了预算的顾虑,老司徒看着策划方案,再次忍不住咧嘴笑了起来。

这个纪录片若是拍成了,大概率是能卖给星级电视台的,就算是央视,它的科教频道或记录频道,也不是不可能。

不是说卖给这些频道能卖多少钱,而是卖给这些频道,就相当于一种认同和肯定,证明这部纪录片是质量上乘的,是成功的,是对纪录片的一种肯定。

拿起电话,老司徒迫不及待的给曹阳打去。

「曹阳,是我。」

「哦?你的纪录片策划方案也搞好了?」

「好啊,好啊,这样吧,明天咱们去学校,让我看看你的策划方案,评估一下,可行的话,咱们就按照方案做。」

老司徒笑着挂掉了电话,他明天要给曹阳一个惊喜。

「嗯,明天还是要注意点说话方式,就算要否掉曹阳的方案,也不能太直接。」

老司徒想着明天该用什麽语气说更委婉一点,然后再把自己这个绝妙的方案交给曹阳,让他知道,姜还是老的辣,他的老师在剧情片领域,可能没他的成就高,但在纪录片领域—哈哈!

他对自己的这个策划有着绝对的信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