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0章 准备好了(1 / 2)

加入书签

第440章 准备好了

曹阳的崛起,影响的主要还是影视行业,对于世界经济的整体走势这种宏观大方向来说,个人的影响最多也就是杯水车薪。

所以,在9月15日这天,拥有158年经营历史的华尔街巨头雷曼兄弟,因为过度杠杆和高风险投资,背了6000亿美元债务,在寻求救助无果的情况下,宣布破产。

雷曼兄弟的破产,导致的可不仅仅是两万员工的失业,引发的「核爆效应」,「衍生理财产品」丶「债务转包产品」纷纷暴雷。

这件事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彻底压垮了市场的信心,引起了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老美的次贷危机如同一场传染病,一下子把全世界都感染了。

投资者的信心开始崩塌,股票市场狂跌,信用市场也陷入了冻结。

这场金融风暴,不光把老美给毁了,欧洲亚洲这些经济体也都难以幸免。

其中最惨的是欧洲。

冰岛等一些小国,因银行体系崩溃,整个国家都陷入破产边缘。

希腊丶爱尔兰等国,因债务危机,国家同样陷入困境。

全球的股市都紧跟着暴跌,引发出口受阻,商品价格暴跌,失业率激增,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甚至很多中产都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由此形成了全球性经济大衰退。

「来了,终于来了,这次是谁也挡不住了,我亲爱的导演先生,你懂我的意思,哈哈两天后,当老美政府被迫对陷入困境的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G),提供高达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以挽救其倒闭的厄运后,华纳影业总裁杰夫-罗宾诺夫给曹阳打来了电话。

曹阳知道杰夫-罗宾诺夫为什麽这麽兴奋。

就在雷曼兄弟宣布倒闭的前一天,老美的财政部还对外说,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大家不需要惊慌·

至少老美财政部的官员说这段话时,看上去信心满满。

他的信心,这让杰夫-罗宾诺夫疑虑重重。

华纳又是诅咒又是预言电影的疯狂炒作《小丑》,最怕的是什麽?

是老美政府和美联储下场,在经济危机没来之前就开始救市,或者采取行动延缓经济危机的到来!

要是那样,《小丑》所有的炒作就真成笑话了。

经济危机没来,或者延缓个一年半载的再来,《小丑》等不起!

杰夫-罗宾诺夫气的把大统领丶财政官员以及美联储全都骂了个遍。

以至于第二天雷曼兄弟宣布倒闭,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杰夫-罗宾诺夫都还是有些不确定。

现在,杰夫-罗宾诺夫终于松了口气了。

眼下的形式,老美自己都自顾不暇了,还谈何救市和拖延经济危机的到来。

曹阳感叹老美好莱坞的这些高管果然「牛逼」,为了一部电影的预期,竟然可以做到大肆庆祝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

也是,经济危机除了让《小丑》能成为被「诅咒」的预言电影外,还有一个词叫「口红效应」。

即消费者在经济压力下转向低价娱乐消费以缓解焦虑。

这时候的娱乐方式不像智慧型手机普及时代,就在7月份,苹果公司才刚推出iPhone3G,而采用安卓的第一部手机甚至还没有推出来。

电影属于低成本娱乐方式,票价远低于旅游丶高端餐饮等消费,经济危机时,民众缩减非必要支出,但电影仍能提供情感慰藉,成为「负担得起的愉悦」。

并且,电影还能让人暂时忘记经济危机下的压力,这种「逃避主义」心理需求在经济危机中尤为突出。

杰夫-罗宾诺夫给曹阳打电话,并没有特别的事,他只是单纯想跟曹阳分享他的「喜悦」。

关于《小丑》的疯狂宣传计划,一直到上映前夕,曹阳基本上都不用出面,一些由华纳来做。

就连再过几天公布京城有《小丑》的备份的事,也是华纳去发布。

哪怕是这件事公布后,曹阳也不会接受任何这方面的采访。

用华纳的话说,这叫制造悬念一一只要曹阳一天不出面确认有备份,人们就会对是否真有备份保持好奇。

并且,华纳还会引导舆论,故意让一部分怀疑没有备份总之就是在《小丑》上映前,保持神秘感。

华纳是有完善的计划的。

等到将要上映时,曹阳出面确认有备份,华纳会对外解释,因为电影受到诅咒,所以一直不敢让曹阳接受采访确认此事。

这样说又能引起一部分民众的好奇心,他们肯定想要知道,到底是什麽电影,会一直担心受到诅咒。

这几天,曹阳一直在润色《如父如子》的剧本,甚至都没空去找俞妃红。

这电影的剧情大致走向可以不变,但一些细节肯定是要修改一下的,一是要符合华夏的习惯,二是要加强对男主角的内心世界人性方面的挖掘,让人物更饱满立体。

说实话,这部《如父如子》虽然很感人,原导演拍的也非常细腻。

但是,要说拿到欧洲三大的最高奖,那就如同大多数获得最高奖的电影一样,会有不小的争议。

这电影的本质,就是对两种养育孩子的不同方式的探讨和对比,至于电影主题提到的所谓的父子之间的沟通和相互成长,那只是养育孩子的「衍生品」。

因此,这部电影就会显得很「小气」,没有那些深挖人性的电影和政治正确的电影显得深刻。

所以,曹阳要对男主角做一些改变。

要让这部电影没有一滴血,却又让观众觉得满屏血腥味。

男主角首先要是一个极为严苛的父亲,他把没有时间陪孩子当做理所当然,把孩子讨好自己也作为一项必修课。

他要强迫孩子练习没有天赋的钢琴,并且这一举动必须是强硬的,无情的。

这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

而在得知孩子抱错了,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可以冰冷冷的说,果然如此,我的儿子不可能这麽平庸。

电影的前半段,一定要把男主角的这种人设立住,甚至可以让观众对他产生反感,他前半段一定要像是电影里的反派一样。

后半段是男主角的转变和成长,但是,代价却不是他自己付出的,而是要体现在另一对夫妻和两个孩子身上。

尤其是他养育了六年的孩子,接受了他六年的教育,要让小男孩成为电影里的可悲角色,让观众同情的角色。

六岁的小男孩被父亲所谓的精英教育,养成了「卑微」的性格,讨好型人格。

他可以对母亲和别人说,他努力学习钢琴,就是为了得到父亲的称赞,他入学面试撒谎,就是不想让父亲失望—

男主角的这种教育方式,是有「传承」的,他从小就是接受自己的父亲差不多的教育,养成了他现在功利丶不近亲情的样子。

以此来让观众明白,若是没有意外发生,他的儿子将来也会像他一样,成为他这样的人。

我们终归会变成自己讨厌的人的样子!

因为我们真正讨厌的人,通常都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人,并且这个人对我们形成了实际的伤害和影响。

如果没有别人帮我们填补这种伤害和影响,这个人将会是我们在某方面唯一模仿的榜样。

所以,另一对不同教育方式的夫妻出现了,养育了六年的孩子还没被磨灭的童真和爱戴出现了,亲生儿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和反抗出现了·

这些综合起来,才是男主角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转变的原因。

电影要从不同教育方式的对撞和探讨以及相互成长,变成不同教育方式形成的不同人格,对人格形成的探讨和挖掘转变。

简单点说,就是电影的基调从对事,变成对人。

只论教育这件事,电影虽然温馨,但格局「小气」。

但是,从教育这件事上来挖掘人性,那麽格局就会变大。

挖掘人性的电影,无论欧洲三大哪个电影节,拿到最高奖都没问题,也不会有太多争议。

能拿奖的主题和故事有了,拍摄时就要看演员的发挥了。

一部电影,有时候哪怕是主题再深刻,演员演的出戏,或者演的一般,对于获奖来说,都不太可能。

对于文艺片来说,演员是极其重要的。

很多时候一个不太好的剧本,甚至能被超神发挥的演员「拯救」过来,成为经典都有可能,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曹阳会担心演员问题吗?

只要电影有了固定的主题,哪怕剧本有些瑕疵,演员加了入戏体验后,就能自动把这些瑕症掩盖下去。

这也是曹阳能经常在欧洲三大获奖的原因。

一部文艺片,演员超神,故事又说得通,那就是经典。

甚至有时候超神的演员能让你忘记故事本身,只会跟着演员的情绪走。

下午的时候,曹阳接到了红嫂子打来的电话,她说她和凯哥对于《小丑》的底片被烧很难过,对于那些关于诅咒的谣言很愤怒,想晚上过来看看曹阳。

红嫂子的话,让曹阳以为她会跟凯哥一起过来。

曹阳并不知道,凯哥去东京给电影做最后的色调光影处理去了。

他心里有些犯嘀咕,以为凯哥和红嫂子过来,说不定是为了他们小儿子的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