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一章 工作室(1 / 2)
《呼吸》是前世一位叫做特德·姜的美籍华裔的作品。
这位科幻作家毕业於计算机专业,本职也是一位程序员,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天赋更加突出,从1990年发布处女作开始,三十多年间只出版了17篇中短篇。
却让他捧回了包括四座星云奖,四座雨果奖,三座轨迹奖在内的几乎所有科幻文学作品中的重量级奖杯。
作品虽然少,但每一篇都是精品。
其中最被人熟悉,也是他的代表作大概就是《你一生的故事》,这部科幻小说在2016年的时候改编成了电影《降临》,在全球上映。
而《呼吸》这篇作品也不遑多让,是2009年的雨果奖最佳科幻短篇,以及轨迹奖,也是很多科幻迷心中的神作。
不过他的写作风格很挑观众。
那种深思熟虑和详细考察下对故事的精心架构,以及对人类的去中心化的写作手法,就像一则寓言。
依托科技对人类情况阐述的寓言。
也因此,这种风格对路人来说略显枯燥,但在科幻迷眼里就很吃香,在各大奖项评选中自然也是占优。
陆清风之所以这时候把这部作品掏出来,也是考虑以後去参加那些国际奖项。
因为作品本身不是说写出来,就能送去参选,这些文学类奖项都有一定的标准。
像是雨果奖,每年都是一至三月份赛开始提名上一年度的作品,四月初,选出每一个奖项类别的候选作品。
最後由本届大赛所有会员投票,在世界科幻大会上揭露最後的获奖者。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科幻作家在欧美占多数,所以作品必须翻译成英文。
就像前世刘慈欣的《三体》,2006年就出版了第一部,但直到2015年,翻译成英文後了,才拿到了这一年的雨果奖。
所以,陆清风的想法是再写几则短篇,凑成一本短篇集出版。
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声量,再考虑拿奖的事。
另外,为了後面掏出《三体》做准备。
作为前世有名的两位当代科幻大佬,特德·姜和刘慈欣的创作风格完全不一样,但也有微妙的相同之处。
特别是《呼吸》这个作品,和《三体》三部曲类似,都是从一件小事,到宏观宇宙的跨越,文明的兴亡。
用短篇来为後面科幻史诗做铺垫,也是恰如其分。
……
次日一早,拍摄继续。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明确的定位,还是因为经过一天的拍摄,有了一定的默契,陆清风感觉和刘茜雅之间的相处更加自然了。
那种生疏距离感无形中消失了,说话聊天包括互动更和谐,倒是有了导演想要的那种姐弟的感觉。
到了下午,在威城的拍摄算是结束,众人返回燕京。
到达机场,又坐车来到央视大楼,时间是下午三点半,李一男,童锦,司涵蕴三人还没回来。
又等了差不多快一个小时,才看到承载着三人的车辆开过来,一身疲惫的三人下了车。
陆清风看到三人手里提着东西,於是主动上前去接。
“你们带的什麽东西啊?”
“是蜂蜜……”
李一南刚开口说了一句,司涵蕴就迫不及待的接过话。
“是我们三个亲手采集的,很辛苦的,不带回来,岂不是浪费我们一番付出。”
“也带了你和刘前辈的。”
童锦也说道。
“你们怎麽样?”
李一南等这两人说完,才问他,顺便把手里的袋子递了过去。
“去了大海钓鱼,还挺有意思的,海也很漂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