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9章 越努力越强大(1 / 2)

加入书签

第239章 越努力越强大

伊木山城就在木曾川北岸不远处。这座平山城建设之初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扼守这处易于渡河之地。

所以,弯津军刚开始大规模渡河不久,便已经引起伊木山城的警觉,只是弯津军行动迅速,渡河又整齐有序,让刚刚集结好部队的伊木清兵卫很快失去了「半渡而击」的想法。

就像原野不太想攻击美浓人的城池一样,伊木清兵卫也不太想和弯津人大规模合战。

美浓一国正处在混乱之中,安藤守就丶竹中半兵卫这对翁婿偷袭强占了稻叶山城,和美浓之主斋藤龙兴正在对峙,一时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对一位前线总大将可不是什麽好消息,

这段时间,他不但没能得到后方任何支援,甚至连原本给他的援助,也就是那些奉命来增援的美浓小豪族丶在地武士,有不少人也带着手下不辞而别,赶回稻叶山城一带站队去了。

甚至有些早该抵达的运输队,走着走着也都失踪了,也不知道是去了稻叶山城投靠新主还是找斋藤龙兴尽忠去了。

后方不稳,兵力丶粮草都开始捉襟见肘,这仗根本没法打的,能守住城池不丢,伊木清兵卫就算对得起斋藤家了,再让他带上家臣郎党去和原野野战拼命,

有些过于强人所难。

原野的心思和他一样,这次行动对湾津军更像是一次实战演习,拼命是不可能拼命的,他只是下令冲城头发射了几轮铁炮以示威胁,然后就任由弥九郎表演,毕竟都是织田信长的事,想刷功劳的也是弥九郎,在这里多死一个人他都觉得亏。

当然,主要是伊木山城偏小一些,也不是好的演习目标,他对这里没兴趣。

中村弥九郎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等原野展示过武力之后,带着蜂须贺正胜丶

前野长康就奔到城下,完全不在乎敌人一通乱箭就能把他射成刺猬。

好在这时代表现还是讲礼法的,一般不杀使者,他们三个在城上城下高喊了一阵子,城墙上便放下一个筐,依次把他们三个拉了上去。

原野这一等就是两个多时辰,都在怀疑弥九郎口才不如原版,没达到五颗星,已经被伊木清兵卫砍了脑壳时,伊木山城里忽然骚动起来,隐隐传出了喊杀之声。

不久之后,骚乱渐渐平息,伊木山城的第一道城门也打开了,中村弥九郎三人一身血迹带着二十多颗首级出来了,伊木清兵卫带着儿子家臣跟在后面,应该是已经被弥九郎等人说服,「弃暗投明」,把斋藤龙兴派来的与力武土一股脑全宰了,从此和斋藤龙兴划清界线,转而成为织田家的寄子豪族。

不过大概担心原野这客军顺手把伊木山城给洗劫一遍,伊木清兵卫虽然「弃暗投明」,却也没放弯津军进城的意思,只是过来拜见一番,又送上一批粮草补给和一些金银茶器,算是感谢原野辛苦这一趟,来冲他开了几炮。

原野也不在意,把伊木清兵卫和弥九郎等人一起带上,又根据哨骑情报,沿河转向西行,准备迎战沼城城主大泽正秀。

大泽正秀人称「东美浓之虎」,给人一种弓版「尾张之虎」的即视感,正带着一千多人直奔伊木山城而来,大概是听闻伊木山城遇袭,特意前来救援,只是来晚了一些。

不过他也算机灵,就算救兵如救火也没冒冒失失,在半路就发现伊木山城已经跪了,敌人主力正迎面向他赶来,他也没有展现「虎之勇猛」,逆势而战,把弯津军一勺烩了的意思,又急匆匆掉头回了鹅沼城,把城门一关,准备笼城作战,顽抗到底。

他是真顽抗,完全拒绝交流,虽没把冒险到城墙下喊话的弥九郎丶伊木清兵卫之子直接射杀,但也没让他们进城,更没有任何回答,完全不想交流,让弥九郎老鼠拉龟,无从下嘴。

弥九郎丧气而归,而此时天色已晚,他过来见了原野一面就回自己营地吃饭休息去了,劝降之事要再想办法。

原野倒没打算休息,当夜就对鹅沼城发动了打击一一这就是他的演习自标,

他要为日后攻克坚城积累经验。

日本城和城之间差别还是挺大的。荒子城那种用泥巴原木围一围,面积三千多平,只有半个足球场大的「寨子」是城,像是鹅沼城这种独占一山,支城丶岩从山脚下一直修到山顶的,也叫城。

差别之巨大,大概像是老头乐和仰望都算车一样。

这两种城的形制也不同,荒子城实质上就是个「土匪山寨」,甚至连土匪山寨都不如,而鹅沼城作为斋藤家控制木曾川北岸的重要支点,是标准的日式大城。

日式城池还是很有特点的。

当然,这特点不是后世一般人所认为的华丽天守阁,这时代有天守阁的城池反而少见。

之所以称日本城池有特点,是因为它有别于中式城池和西式城池。

具体在于防御重心上,中式城池的防御重心一般都在城墙上。

因为中式城池里往往会生活有大量百姓,甚至遇到战乱,城外的百姓也会拼命往城里跑,而按中国传统,守军对百姓是有保护义务的,所以防守方大部分力量都会放在城墙上,会建瓮城丶马面丶羊墙等附加设施,以提高城墙防御力和功能性,甚至会为了保护城墙,会派出士兵出城背墙而战。

同时,要是城墙失守,防守方的军民一般也就斗志全消了,高喊着「城破了」就开始四散而逃,彻底宣告失败。

西式城池在保护平民这方面的问题稍小一些。

虽然西式城池里面也会生活有一定平民,但数量远远不如中式城池中那麽多,动不动就几千几方几十方的,所以西式城池往往不会把主要兵力丶人力物力放在城墙上,而是放在城内的各处塔楼丶堡垒之中,哪怕城墙失守,进攻方去祸害平民了,守军也不会管,依旧会坚持战斗。

同样的,因为没在城墙上花费太多人命和物资,塔楼丶堡垒会更坚固,防御力会更强,守军也可以支撑更长时间,能多一些等到救援的希望。

而正经的日式城池则完全没有这方面问题,因为他们压根儿不会把庶民放在城内,就扔在城下町爱死不死,整座城完全是服务于军事用途的,是用来保护大名武土的,防御重心也因此有所改变:日式城池的防御重心是道路。

日式城池大多会依山而建,至少也会找个大点的丘陵,以织田信长刚修筑的小牧山城为例,环绕山脚的是一圈壕沟和粗木木栅墙一一壕沟原本是准备建护城河的,只是有点赶工期,最后放弃引水,改成了壕沟。

粗木木栅墙上开南北两道门,以供后方运送物资和向北攻击。其后沿山道而上,沿路筑有十馀处岩箭塔,互相支援,互相保护,完全控制上山道路,而其间,则零零散散分布有武土屋邸丶足轻长屋丶马丶仓库等设施。再往上快到山顶处,则再有一道壕沟和城墙,其后就是织田信长的家宅一一一座小型火山灰水泥堡垒,以及延伸到山脊上的数座五米以上的望阁,以控制通往山顶的道路。

不算荒子城那种因为拓荒才由家宅慢慢扩展而成的「城」,正经的日式山城大多都是这般模样,你单纯攻破第一道城墙没用,你还要顺着道路一路攻到山顶,沿途要被守军或明或暗,各种乱七八糟的防御设施攻击,一路上被反覆消耗。

守军则会且战且退,慢慢退入到山顶家宅之中。

很多时候,这时攻守之势就变了,进攻方损兵折将丶灰头土脸爬到山顶,一时处在强弩之末,搞不好被反冲一波就全军崩溃,怎麽爬上山的就怎麽滚下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