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流民四起,压力剧增(第1更)(1 / 2)
第264章 流民四起,压力剧增(第1更)
黄老汉是楚源省一个小村庄的普通农民,家中世代务农,靠着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一条鞭法推行后,原本按田亩徵收的实物税改为折银徵收,
黄老汉不得不将辛苦种出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变卖,以换取银两缴税。
然而,市场粮价波动极大,若是遇到丰收年景,粮价低廉,黄老汉卖光了粮食也凑不够税银;何况现在是灾年,粮食歉收,更是雪上加霜。
更让黄老汉痛苦的是,地方官更藉机盘剥。他们故意压低粮食折银的比例,强迫百姓以高价购买官定的银两。黄老汉为了缴税,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贷,利息越滚越多,最终连田产也被迫抵押。村里像黄老汉这样的农民不在少数,许多人因无法承受沉重的税赋和债务,甚至不得不背并离乡,沦为流民。
如今正是徵税时节,村里一片愁云惨雾。官吏带着差役挨家挨户催逼税银,稍有拖延便拳打脚踢,甚至抓人关押。黄老汉的儿子因反抗官吏的暴行,被打成重伤,家中唯一的劳动力也倒下了。黄老汉望看空荡荡的粮仓和病榻上的儿子,心中充满了绝望。
『无生救世,弥勒净土,真空家乡——
许多变成流民的失地百姓,头戴白币,喊出了类似的口号。
这一幕幕,在楚源省,以及相邻省份正在不断上演。
而关中的流民军,也几乎要封锁不住了。
?
「江南和江南之外,已经是两个世界。」徐青静静听着苏怜卿送来的情报,心中不由感慨。
如今江南之外,民间百姓的生存压力,只有北直隶的情况好一些。
一条鞭法念歪经的现象,不止其他省份有,其实江南之地也存在,只是有徐青和老皇帝坐镇,其他人不敢太明目张胆。
这些事,要说能倾覆大虞朝,那也不至于。
因为现在凭藉一条鞭法收上来许多税,大虞朝现在的官军,战斗力比以往强太多。
历来王朝末年,流民军战斗力提升的关键,往往和溃散的官军等加入有关。
流民四起,最大的危害是破坏原本就有问题的税基,使国朝许多基本运转出现问题甚至停滞。
如人之生病,气血堵塞,从而引发其他更可怕的问题.—·
可以说,从一条鞭法施行开始,土地兼并加剧都是必然的事。但因为能收上税,反而国力会有一段时间上升期。
而且如果能镇压流民得当,还能凭此削减人口,缓解人口和土地的矛盾。
如果没有徐青,朝廷肯定是要对这些失地流民,举起屠刀,狠狠镇压。
说白了,在朝堂诸公眼中,灾民就不是人,而是杂草,不但没有好处,
反而还会危害正常的庄稼。
另一方面,徐青也收到老首辅的信。
里面还有老首辅自陈一条鞭法错漏的奏疏。
流民的情况虽然严重,但现在还不至于会动荡天下,而且现在的流民,
面对官军,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实力。
但各地的奏疏,犹如雪花一样飞到应天府临时内阁。
仿佛各地的官员都有默契,将罪魁祸首往一条鞭法扯,虽然事实也如此。
老皇帝面对这些消息,再也无法淡定清修。
应天府行宫一一延年宫。
大殿里一片肃穆和寂静,众臣工战战兢兢。
老皇帝神色阴沉似水,仿佛在说,朕把天下交给你们治理,你们就是这样治理的。
霍景亦神色凝重。
梁阁老现在是内阁顾问,没有事权,因此心内很是悠然,但面上还是一脸凝重。
「说说,该怎麽办?」老皇帝扫视众臣一眼。
其他人若寒蝉,不敢开口。
这时候徐青微微一笑,出列奏道:「陛下,如今正值盛世,人口充实为历代之最,流民四起,倒也不全是一条鞭法的缘故,而更在于盛世人口太多,土地不堪重负。」
他此言一出,老皇帝面色一缓。
其馀臣工不得不承认,还是徐六首水平高。
当然,徐青也不是空口白话,而是接看引经据典,对比当今和前朝的人口差距,以及粮食产量..—
反正各方面对比,本朝的土地人口都来到了历朝历代之最。
可以说是三代以来之最。
三代以降第一朝,绝对是非本朝莫属。
老皇帝听完之后,忍不住一笑:「少拍马屁,徐青,你说说这事到底怎麽处理?」
徐青道:「陛下,如今全国清田,不说已经尽数完成,但天下膏之地,几乎都完成了清田。臣以为,陛下是千古圣君,又逢盛世。不如以陛下的名义昭告天下,盛世之土,永不加赋;盛事之民,永不加役。」
他这话一说完,全场哗然。
虽然知道你徐公明一向做事天马行空,出人意表,但这个主意,未免太离谱了。
朝廷不加赋役,遇到难事怎麽办?
难不成你徐公明还能凭空变出钱粮和人丁来?
老皇帝倒是神色平静。
他不懂徐青的用意,但他懂人,徐青这麽说,肯定是有把握的,且看看徐青又指着霍景,说道:「霍阁老,你觉得在下之意如何?」
霍景自翊当世清流砥柱,若是在朝堂上公然反对这种有利天下百姓的政令,岂不是毁自己一世清名?
毕竟你们这些士大夫成天说不要与民争利,现在徐六首直接让利天下之民,你跑来反对。
合着你们士大夫说的民,还是别的「民」。
纵然事实如此,也不能直接说出来嘛!
霍景神色变幻数次,心里不太摸得准徐青的意图,但此事好像没什麽反对的必要,吃亏也是朝廷的事。
何况眼下没有边患,真出事,那也是以后。
毕竟他可太清楚,现在这些流民是成不了气候的。
他随即附和起来。
有了霍景带头,其他人也不好反对。
其实现在朝堂唯一能反对徐青的是玉亲王和吏部尚书王巩,不过现在玉亲王在京师监国,由王巩这等老臣辅佐。
稍微能妨碍徐青的霍景,更是被徐青拿捏得死死的。
所以在南直隶这边,徐青说话,比以前老首辅还好使。
徐青的话得到众人支持,随即才是切入正题。
永不加赋役的关键,就是藉助清由的黄册,对各省州府的赋役确定一个总额。如果是灾年,可以由朝廷核实,酌情削减甚至免除,至于丰年,也不会加赋役。
等于老首辅制定的那些条条框框全砍了,直接精简政令。
这有点像前朝的包税制,但内核又不一样。前朝包税制是没有清田的,
对于地方的赋役徵收只能依赖于地方豪绅。
现在大虞朝刚清田不久,对于底层不是没有影响力,而且还有报纸以及绣衣卫丶内厂培训的说书人这些,
总归是能将上面的声音传到下面去。
这也是徐青对绣衣卫和内厂的改造,不再只是监察机构,而且要发挥出朝廷中枢的喉舌作用。
不说有多好,至少开了一个口子出来。
若是以往,朝廷有什麽好政策,底层根本没有了解的渠道,只能任由官吏盘剥欺负,最后好处归下,怨归于上。
其实如果徐青的天魔修为变得无比高深之后,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家家户户供奉他的画像,这样他就有直接和底层交流的机会。
问题是,他现在肯定承受不起这种事。
亿万百姓的杂念冲进来,徐青直接就「无我」了。
跟自杀没啥区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