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8章 受国之垢(1 / 2)

加入书签

第208章 受国之垢

玉亲王府。

「戴先生,你看这个。」玉亲王得到的起居注抄本,比首辅还快一点。他得到之后,立刻翻阅,并叫人立即去请自己的谋主戴先生。

戴先生到来之后,接过抄本,迅速浏览一遍,随即合上,放回玉亲王的桌案。

「戴先生,这父皇老糊涂了。怎麽能用自己的名声,来给徐青做垫脚石。」玉亲王当然看得出,在万寿宫这一番奏对传出去,天下谁能不说徐青是当世圣贤?

面刺君过,而不恶君。

不邀名,却论道。

名实皆得。

国朝左顺门的冤魂,越中四谏……

一个个向老皇帝直言进谏的臣子,多数都倒在血泊里,或者流放,或者永世不再录用。

多少年了,居然又有人用近乎谏言的方式,提醒老皇帝不要追逐长生,而应该关心天下大事。

结果还没惹老皇帝生气。

可以说,徐青此举,又要博得不少士林名望。

若徐青是当世圣贤,那不待见徐青的玉亲王是什麽?

徐青如一面镜子,越是清澈无暇,越是能照出玉亲王的丑陋。影响玉亲王在天下人心中的威望。

哪个储君能接受这样的事情?

「王爷稍安勿躁,在戴某看来,这是陛下对王爷用心良苦。恭喜王爷,贺喜王爷。」

玉亲王闻言,禁不住糊涂了。

「喜从何来?」

戴先生微微一笑:「这起居注是陛下刻意不隐瞒的。宫中的事,不隐瞒,便等于明发圣旨,对天下人宣告。从此事可以看出,在陛下心中,王爷的储君之位,无比稳固。」

虽然他是长子,加上皇后无出,从祖宗之法上来说,玉亲王是毋庸置疑的国本,但皇帝一天不立太子,玉亲王就一天心里不安稳。

毕竟老皇帝一生最喜欢打破祖宗之法。

「先生,你且细细道来,本王怎麽越听越糊涂。」玉亲王连忙请教。他知晓,自己手底下的人,若论对父皇心思的把握,没人及得上戴先生,甚至整个天下,也找不出比戴先生更了解父皇心思的人。

只是如今,或许会多一个徐公明。

戴先生:「王爷,之前我跟你商讨一条鞭法的施行,会导致粮价大跌,你可还记得?」

玉亲王一脸忧虑道:「谷贱伤农,这一条鞭法执行下来,不知道今年有多少百姓破产,甚至流离失所。哎,父皇还觉得粮价大跌是好事,还被这些奸臣蒙蔽,开什麽海晏河清会。」

他说到此,愤愤不平。

百姓破产,流离失所,都是会影响天下稳定的。

这是巨大的隐患。

等他上位,最终的苦果,还不是他来承受。

戴先生:「王爷,你说的不错,只是如果说陛下不知道谷贱伤农的事,那你也小看了陛下。」

玉亲王:「此中有何缘由,先生如何不早点说?」

戴先生:「在下也是如今才想明白,王爷勿急,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玉亲王颔首:「先生慢慢说,本王用心听着。」

戴先生:「其实历朝历代,只要是收税的时候,必然粮价大跌,无论是哪种税制,皆是如此结果,无非是谷贱伤农会有多厉害。当然,这次一条鞭法执行下来,确实比往年盘剥百姓更甚。但王爷可别忘了,今年国库和内库,比任何一年都充实,而且少了实物,都是白银。这比往年可强多了。因为往年收上来的实物税,那些物件,多是滥竽充数,粮食也以陈粮为主,进入国库时,却被登记为新粮。这一来一去,差别可就大了……在下所言,实是往年税法弊端的冰山一角。」

玉亲王恨恨道:「本王只恨杀不尽这些贪官污吏。」

戴先生劝道:「朝廷总归是要用人的,制度不改,换谁来都是一样,最好的结果,无非是少贪一点,对于朝廷用度,实是杯水车薪。

王爷可怜百姓,实是菩萨心肠,万民的福气。只是对朝廷而言,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并非第一要务。以在下看来,如今朝廷的第一要务便是充实国库。没钱,朝廷就运转不起来。朝廷运转不起来,自然会引起天下大乱,届时百姓一样受苦。无论如何,一条鞭法的执行,算是弥补了国库空虚。有了钱,才能办事。

如此一来,只能先苦一苦百姓。

至于陛下办海晏河清会,用意便是支持变法,向世人说明变法的结果是好的。而且一条鞭法豪绅勋贵皆有获利。大家都占了便宜,谁愿意戳破此事呢,得罪满朝上下呢?」

「可是先生不是常说,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圣贤也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是任由一条鞭法祸害百姓,本王将来可怎麽办?」

戴先生:「将来的事不好说,但眼下的民心,却是王爷能收拢的。」

玉亲王:「先生的意思是让本王去安抚这些受害的百姓?可是本王哪来那麽多的钱?」

戴先生:「王爷能悟到这一层,足见天资过人。不过,陛下确实是为王爷计虑深远,已经为王爷找了两个人来帮你。」

玉亲王神色一愣,随即恍然:「先生莫非说的是户部王尚书和徐青?」

王尚书投靠他,又是南直隶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子弟,背后的财富,自然不可小觑。

而徐青坐拥海贸之利,钱粮之富裕,自也可想而知。

王尚书帮他自是理所当然,可是徐青凭什麽帮他?

玉亲王欲言又止。

戴先生接续道:「王尚书自然是支持王爷的,但徐青他是不得不解决灾民的事,因为他贤啊。」

玉亲王顿时明悟了。

父皇用自己的名声给徐青捧成当世圣贤,可这圣贤之名,有这麽好拿的?徐青的贤名越甚,自然越能招来那些受一条鞭法所害的百姓,尤其是京城附近,近来有不少因为一条鞭法破产的百姓,许多人都未必能熬过这个冬天。

现在徐青进京,又得了这麽大的贤名,只要稍加引导,这些灾民就会如潮水一样去找徐青。

徐青解决前面最难的一部分,然后玉亲王通过王尚书的支持最后出来收尾,不用花多少钱,便能收益最大。

若是徐青拒绝救济灾民,那就是虚伪,比王莽还不如……

其实每年冬天,都有灾民来京城附近求活。这次说不得还能让徐青一并解决了朝廷赈灾的难事。

若是往年,这些灾民只能强行赶走。

毕竟朝廷也没馀粮。

好多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全呢。

如果徐青不进京,玉亲王也可以藉助王尚书的支持,解决一部分灾民的问题,同样可以获取贤名。

谁让王尚书要来投靠他。既然投靠,总得拿出诚意才行。

玉亲王明白了,这就是父皇让王尚书投靠他的真正用意。

现在这些大臣敢得罪陛下,却一定不敢得罪储君。

除非铁了心想造反。

戴先生自然洞悉皇帝的用意,在这场变法里,皇帝抽身事外,什麽事都让臣子去做,做好了是皇帝用人的功劳,做不好便是臣子的过错,哪怕玉亲王,也是皇帝在这盘变法大棋的棋子。

只是戴先生内心里,还是对玉亲王有些失望。

受国之垢,方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如果玉亲王能主动想到为灾民做些什麽,区区徐青,何足道哉?

另一边,戴先生也想知道,如果徐青知晓,这贤名之下,会招来万千嗷嗷待哺的灾民,他又会如何做呢?

戴先生继续道:「王爷可知会王尚书关于赈灾的事。可以让王尚书派户部的人,适当向民间透露海沙帮和徐青之间的关系,而海沙帮亦是海运粮食的关键一环。除此之外,也可以说明海运对漕运的影响。百万槽工衣食所系。有了海运,陆地上的漕工,自然也会一年比一年苦,这些人的生计,也是需要考虑解决的,甚至于一条鞭法的施行,也和徐青有很大关系……」

这一桩桩事,没有任何添油加醋,对百姓的影响,也是实打实的。

如果徐青是当世圣贤,就该为这些事负责。

若他不是,世人也看清了徐青的虚伪面目;如此一来,徐青即使能渡过这些风波,也不足以有能撼动天下的声望了。

在戴先生看来,徐青最强的地方在于势。

大势一散,徐青便只有匹夫之勇,在大虞朝廷这个庞然大物面前,将无任何反抗馀地。

「徐公明,不知道你会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被大势所伤?」

在戴先生看来,天下这盘大棋有三个人在下。

一个是陛下,一个是首辅,另一个人便是徐青。

徐青是最弱的,但也是最善于借势的。

一会儿是借陛下,一会儿是借首辅,每每落子,如天马行空,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深究之下,却又无不是堂堂正正的大道。

此人之才,殆天授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