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4章 方仙道的刺杀(求订阅)(1 / 2)

加入书签

第154章 方仙道的刺杀(求订阅)

到了私密的房间里,吴大人先服下一颗药丸,一下子便酒醒了,完全看不出刚才离开宴席时的浑浊醉态。

他点上灯,双眼格外清亮。

「公明,这次我来巡察沿海州府,首辅嘱咐我与你丶冯大人配合。你们了解地方实情,你怎麽说,我就怎麽做,别有顾忌。」吴大人给自己定位很明确,他是来捞政绩的,不是来拖后腿的。

徐青不得不承认,首辅这人对于做事的人,确实够意思。

只要你有用处,决计给你各种便利条件,不拖后腿。

自古以来的忠臣能臣都很清楚,无论大事小事,上面的人不拖后腿,事情便成了一半。

徐青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说道:「老恩师放心,学生主要还是给你参赞机务,发号施令的事,还得你老人来。重大决策,亦需要你一锤定音。」

吴大人忙道:「你说什麽,我照做便是。若是我说错话,你也赶紧指正。我知晓你们这些武学高手,有什麽传音入密。」

他心想,大战一起,攸关性命。

海盗可认不得他是什麽右金都御史。

屠刀举起来,众生平等。

万一自己说错话,徐青来不及指正,他岂不是有生命危险。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他能走到今天,全靠慧眼识英才。

如今巡察海防,自然是要依照旧例,学当初剿匪之事,躺平即可,且不能自作主张,免得害了自己一家族的富贵!

其实吴大人的性子一向如此,认人不认事。

当初张侍郎考中进土,他落第之后。

好些年张侍郎都不提还钱的事。

家里人一直劝他找机会要回那笔钱,免得到头来,人家不记得你人情,还不还钱。

吴大人觉得张侍郎人不错,而且京城居,大不易,一直不提这事,也警告家人不准写信过去提这事。

一直到他考中三甲进土,张侍郎才派人见他。

而他此前几次会试,张侍郎都没找过他,似乎完全忘了他这个借钱救他的同乡。

但张侍郎一找他,就给他把补官缺的事给办了,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虽然吴大人也花了钱,可是没这个门路,有钱都得等许久,还得参加朝考,

在朝观政。

提前补上官位赴任,其实一点都不亏。

毕竟在京城正常等官这段时间,迎来送往的日常花销,都是一笔不菲的开销。更别说许多京官都得举债度日。

而且真等到了官位,还是得交钱。

没钱,还得继续等!

所以每当这时候,京中还有放贷的,专门给等到官缺的进士丶举人放贷。

如此形势下,外放地方之后,想不贪都不可能。否则一大笔债务怎麽还?

经历过这些,吴大人更能理解张侍郎当初的难处。

当时乡人都骂张侍郎休妻再娶,做了陈世美。

哎,确实缺德,也确实无奈!

不休妻再娶,哪有如今的吏部小天官。

他离京之前,张侍郎找他喝酒,掏着心窝子说了这些憋在心里的话。

作为读书人的那个张侍郎,许多年前休妻时,便彻底死了啊。

不过这也是张侍郎乡试之后,直接参加会试便中了。

举人嘛,不留在本地,也挣不到多少家业,

天高皇帝远,县官不如现管。

张侍郎中了进士,反而一时间帮不到家族多少。

反倒是,家族里各种找他要钱,或者给地方官写信,弄得他烦不胜烦,和乡人家族一起断了联系。

所以你要是个穷苦出身,当了官,家族对你的要求就是捞钱,带着大家一起鱼肉乡里,而不是当什麽青天。

若是不同意,给你爹妈都从祖坟里迁出去,若是没死,死了也不准进祖坟。

这也是吴大人内心都觉得变法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人还是那些人。

变法变法,变着法捞钱呗,

因为看得明白,吴大人在仕途最大的期望就是升官发财。

他官够大,腰够弯,用演义里鲁子敬的说法便是: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要是徐青知晓吴大人内心的想法,不得不赞叹老吴通透啊,已经悟出打出统战价值的重要性了!

师生二人,一夜详谈,就着清剿海寇的大事,做出种种规划。

其中主要是徐青说,吴大人听。

虽然吴大人表明言听计从,但发号施令的事,绕不开吴大人,该知晓了解的事,自然一点都不能少。

徐青已经知晓,朝廷提前安插了绣衣卫的暗子,在东溟帮的地盘放出风声,

对他进行造神。

这是对东溟帮海寇的精准打击。

因为无论是真倭,还是假倭,实际上都颇为信奉神灵。

尤其是那些沿海豪族或者恶匪出身的海盗,往往十分信奉海神。

徐青的强大深入群盗之心后,朝廷水师再和徐青联手,清剿东溟帮的海寇,

自然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这是攻心为上的兵法。

而且徐青提前与巨鲸帮议和,避免了清剿海寇过程中,受到腹背夹击的风险。

朝廷对此还有第二套方案。

如今巨鲸帮和魏国公府嫌隙日深,一旦巨鲸帮试图拖后腿,那麽朝廷水师,

立马调返船头,会先重创巨鲸帮。

说白了,朝廷显然对孟宇轩训练的三千靖海卫,极有底气,认为这是一股强大的海上力量。

实际上也是。

盖因这批水师,全都是船员或者矿工出身。

首辅先前在朝堂挪用的太仓银,事实上根本不是送到了辽东边关,而是命令孟宇轩在辽东的一处海岛,秘密训练水师。

这一招瞒天过海,连户部都不清楚太仓银具体的去处,只知道确实送到了辽东。

因此朝廷水师一动,京中许多重臣和权贵,都始料未及,甚至到现在,都没摸清楚首辅养了多少水师出来。

对这一点,孟宇轩守口如瓶,吴大人都套不出半句话来。

不过徐青认为,靖海卫不可能超过万人,太仓银的数量摆在那里,除此之外,打造水师的海船,最大的难题还不是银子,而是木料。

自中古以来,天朝的巨木不断被砍伐,用来制作大船只是少部分,更多是用来建造宫殿丶佛寺丶帝陵以及王侯将相的大墓等宏大建筑·

所以千年前的长安皇城规模比现在的紫禁城要大许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适合建造大殿的巨木越来越少了。

徐青对此,想起一桩事,听闻皇帝为建造万寿宫,搜集了许多大料。他猜想,其中怕是有部分用在了打造海船上。

因为如今工部侍郎正是首辅的儿子。

但天下人都以为首辅一家都是巨贪,作风奢侈。

事实上也是如此。

不过—

徐青突然也明白,皇帝为何放心交权给首辅,名声不好,做事刚毅,一旦新君上位,要收拾首辅一家太容易了。

谋事不谋身啊。

徐青虽然佩服对方做大事的决心,却也不同情。

真要到狡兔死走狗烹那一天。

首辅是狡兔,那他徐青估计也是个走狗。

他不是想造反,而是一定要在别人诬陷他造反时,你最好真有造反的实力!

首辅谋事,徐青谋身。

道不同而已。

怀着复杂的心情,徐青和吴大人上了朝廷的水师海船。

三千水师,用在海战上,不算大军。

但这三千人以及各艘战船,在孟宇轩指挥下,往来如风,相互配合,进退有度。

其中透出的纪律性,连徐青都为之心惊。

成建制的军队,遇上中小股的海盗,根本就是降维打击。

孟宇轩一旦开始指挥军队,完全变了一个人,其指挥若定,唯我独尊的气度,令人敬佩之馀,更不敢在其指挥时随便插口,免得惹来他的震怒。

军法无情,已经刻在这群靖海卫的骨子里。

直到调动展示军力完毕,命各自归队。

孟宇轩才恢复到平常的状态,但依旧有些兴奋。

仿佛他的生命,在战场和军队里,会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动人无比,精彩绝伦!

徐青有些羡慕。

人能找到一件让自己生命意义得以升华的事业,那是多麽美好的事啊。

再不用患得患失,干便完事。

生命动人之处,在于找到一个心之所向的方向后,永不止息地前进,至死方休!

「徐解元,这只军队,比你接触到的那些海寇如何?」孟宇轩急不可耐地等着徐青评价。

「在徐某看来,东海群盗在这支大军面前,都是土鸡瓦犬。称霸东海南洋,

指日可待。」

孟宇轩哈哈大笑:「不至于,海战最大的难度是要在大海寻上敌人。即使掌握航线,寻到敌人,亦要看天时在不在我。所谓无风不战,大风不战。飓风将至丶沙路不熟丶贼众我寡丶前无泊地,皆不战。

及其战也,勇力无所施,全以矢石远击。

船身簸荡,要击中敌船,会比在江河上难上百倍。且我顺风而逐,贼亦顺风而逃,既无伏可设,又无险可扼,能破其一二船,已属万幸,要称霸茫茫大海,

谈何容易。「」

徐青心中一动,「那孟大哥以为,海战除了天时之外,最重要的是什麽?」

孟宇轩道:「水师军士的纪律自不用谈,这是必须的,且没有商量的馀地。

除此之外,便在于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船体必须坚韧,而船上除却投石机等旧时海战利器外,更得有厉害的火器相助。可惜,方仙道最擅长火器,却不为我朝所用。」

前朝仗之横行天下的重要缘由,便有方仙道的火器。

不过方仙道与本朝太祖不对付。

即使本朝也缴获了不少火器,却没有专业的人才。

而方仙道在海外继续发展火器,并与道术融合,在南洋群岛中,势力是越来越大。

反之,朝廷在火器方面,一来不够重视,二来贪腐严重,工匠地位极低,火器发展已经停滞许久。

徐青见过这个时代的火,确实还不如弓箭。

一来是精度有问题,二来容易炸膛———

反正缺点是一言难尽。

真开枪出来,打中敌人还是空气,或者自己人,真不好说。

若是炸膛,好吧,那更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