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7章 人气高涨(1 / 2)

加入书签

第707章 人气高涨

仲夏五月,沔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尤其是城中大市更加的人满为患。

随着各种工坊不断的兴建投产,诸类商品也被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吸引了诸方客贾云集于此挑拣购买。作为商品原产地的荆州,民众们也都享尽了物美价廉的好处。

荆州大市位于城东,足足有几百家的邸铺分布其中,直接席地开张的小摊位更是数不胜数。邸铺中售卖的往往都是行销远地的精美商货,并不怎麽接待散客。而那些地摊上售卖的则就是日用百货,吸引了众多的人流连挑选。

如今的荆州早已经不复往年的混乱萧条,单单穰城并周边地带长居人口便有数万众之多,户数更是早早便突破了两万户。这还仅仅只是一城在籍人口,并没有加上下属郡县的数据。至于往来经商客贸的人数,每季度也都能超过上万人次。

这麽多的人口聚集一城,所体现出来可不仅仅只是市政管理丶户籍制度的严密周全。单单这麽多人何以维生丶饮食供给等诸事便体现出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

穰城的人口暴涨其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固然也有总管府施政有术的原因,但同时也跟其地其民的特殊性有关。

关中立治这麽多年,在宇文泰和苏绰励精图治之下,到如今人口达到这一规模的也不过只有长安和华州城两地而已。而这两城所居住的平民也甚少,大多都是宗室丶官员并其部曲家奴,还有就是隶属于宫廷丶官府的士伍匠户等等,像华州城还生活着大量的府兵家眷,真正的自由民少之又少。

这是因为关中重耕,宇文泰是真的被饥荒吓怕了,所以霸府施政的重点就是劝农垦荒,这也成为考核郡县官员政绩的第一标准。

因此整个关中新增的民户基本都通过均田而散布于乡野,再加上关中本就盛行的大庄园耕作模式,也让民众并没有大规模聚集城邑的需求。

虽然有一些手工工业的发展,但市场化的程度也非常小,抛开官府的军工或者供御等生产,真正民间手工生产主要还是以商原渠盟为核心的一系列手工作坊。

只不过那时候江陵正忙于反攻建康,湘东王萧绎又宣布人事戒严,使得江陵与外部的人事交流都大受限制。一直到了收复江陵丶侯景授首的消息传来,江陵的戒严令才撤销,于是那些孝子贤孙们便纷纷北上寻访自家祖坟所在。

去年年中的时候,这一本被命名为《南阳时萃》的书便被编写了出来,并且在印刷术的加持下很短时间内便印刷了千数册,通过不同的渠道向江陵等各地进行传播,并且很快便成为了一个舆论焦点。

所以为了避免战乱之后便出现人口返乡潮,致使劳动力大量流失而中断荆州总管府当下的繁荣景象和发展节奏,李泰也做了许多准备。

如果是在关中,这样的模式未必能玩得转。老陕们对于土地的需求那是非常炽热的,没有良田起码也得给块荒地,才能把人留住。

荆州总管府虽然也将农业的发展摆在了第一位,但也并没有忽略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毕竟南阳盆地的地理优势实在是太突出,并不同于关中相对比较闭塞的地形,即便谈不上四通八达,可同周边地区的联系和互动也都非常方面,是东西交流丶南北沟通的重要枢纽。

一方面,他加强了诸边关塞对于人员流出的管制,如果没有州郡官府之令,原则上都不允许大规模的人员流出境外。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穰城便成为沔北手工业发展的大本营。关中和荆州总管府本地豪强们纷纷被吸引过来投资建厂,总管府为他们提供场地与合格的工人进行生产。而这些投资建厂也并非盲目扩大产能,且不说外部市场如何,单单总管府内部就有着大量的需求,众多的官府订单吃得下大部分工坊产能。

拥有工技在身或者能够通过短期培训的流人,大部分都被输送进了工坊中。至于其他的则就由各地官府加以整编,统一进行屯垦劳作,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满足基本粮食供给。

在大批接纳流人的同时,李泰也知道这样的安置方式虽然效率高也见功快,但也会让人离附心重,未必就会长久安居。毕竟南朝丶北朝隔阂颇深,不只是感情和习惯方面,甚至就连根本的意识形态都有待统合。

这麽多人口的流入,也是荆州总管府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总管府在流人安置方面体现出的高效率也让人惊叹,半年内流人安置量便超过了流入人口的八成。

这一项目李泰早在去年年初便确定下来,并且着令南阳刘之遴从子刘广德负责编撰一本《祖宗在哪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