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李郁:为了打造「人口银河系」,心软不得,手软不得(1 / 2)
第611章 李郁:为了打造「人口银河系」,心软不得,手软不得
1782年秋季~
文官学校的毕业生典礼上。
气氛狂热。
李郁现场演讲:
「帝国有 3万万百姓,寡人想让他们每天都能吃上肉汤大米饭和肉汤白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们的胆子需要再大一些,步伐再大一些。」
「帝国有太多的空缺等着你们去填补。」
「从知县到封疆,从知县到大臣都不是梦。今后,帝国的文官提拔不设年限。寡人将给予你们最大的宽松,最大的自由。」
「帝国是寡人的,也是你们的!」
毕业生们激动的满脸通红,举起双臂,高呼万岁。
典礼结束后,
附近的太湖渔民足足捞了 8000斤飘在水面的大鱼,顾客买回家剖开鱼腹发现,鱼鳔全炸了~
……
整个 1782年,帝国没有用兵,而是将精力财力人力用在了民生丶科技丶工业。
这一年的高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广州的对外贸易额逐月飙升,终日商船不断。巡抚福成请示朝廷后,为广州港扩容,增建香江港作为补充。
二,帝国的茶叶产量再次飙升,各地继续推进改稻为茶,凡丘陵丶山峦皆可改。
三,治黄工程继续推进,忙而不乱。
四,蒸汽船开始量产,蒸汽机车继续改良。
五,棉纺工业丶冶金工业丶采矿业规模持续扩大,机器生产势不可挡。意犹未尽的巨商们开始吸纳民间股本。
六,各种科技发明层出不穷,虽是泥沙俱下,但其中也不乏金沙。
七,殖民地各类资源输入帝国,初步尝到了殖民甜头。
八,东北丶西北屯垦顺利。
九,国际关系稳定,贾伯爵在欧洲的报纸上公开喊出了「自由贸易」丶「以人为本」的价值主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育和卫生事业再次滞后。
……
按照借款条约,商人们的第三次借款到了。
3500万两。
这一次,没有用于采购巨商旗下工厂的商品。
而是用在了基建。
其中 700万作为伊犁直隶府的建设经费, 500万两拨给江北省作为治河经费, 500万两作为省际水泥道路经费, 250万两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疏浚经费, 100万两作为科技发明奖励。
吴皇花钱如流水。
主打一个左手入帐,右手就出。
好在帝国年度财政结算,岁入折银飙升至两亿八千万两。
……
宁夏平原,黄河之畔,鸣沙堡。
西凉国的馀孽们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守军普遍出现了牙龈肿烂,说话嘶哑,发烧,口鼻流血的迹象。
堡内有粮,有火药。
但缺乏维生素,坏血症无法避免。
眼睛流血的马青树费力的靠着射击垛口,想吸纳一些阳光的热量,幻觉不断出现。
堡内,和他差不多症况的人比比皆是。
鸣沙堡的战斗力,无限接近 0.
……
堡外,围困一年的吴军生龙活虎。
他们有粮食有肉类有蔬菜供应,每日例行巡逻,生活好似度假。
偶尔有人抬头瞅一眼鸣沙堡。
「 he~tui」。
3日后,马青树病亡。
死不瞑目,七窍流血。
守军意志崩溃,爬出堡垒举起白旗。
巡逻途中的骑兵军团少尉吴老二猛然瞅见鸣沙堡打出了白旗,赶紧勒马观察。
镜头内,三五成群不似人形的汉子们好似鬼魅,有气无力,龟速挪动。
……
军帐内,
现场军阶最高的中尉,低声道:
「诸位,西凉馀孽扛不住了。但是本官认为他们是诈降。」
吴老二一激灵,立马附和:
「对,肯定是诈降。」
众军官点头如捣蒜,义愤填膺。
2刻钟后,
围困的吴军用枪炮和马刀痛快地干掉了几百名爬出工事企图诈降的西凉国馀孽,自身无一伤亡。
轻松占领鸣沙堡。
西凉的最后一点馀光,就此消失。
攻陷鸣沙堡的消息甚至没有引起一丝波澜,没人关注这里的小小战事。
不过军医被敌人凄惨的死相吓到了。
下令全部焚烧掩埋,深挖深埋。
……
当前~
整个西北只忙一件大事——移民。
鸣沙堡以南 500里。
寨子里的人惊恐的望着一队兵出现在天际线。
吴军的移民龙骑兵,骑马骑骡皆有。士兵们穿的红黑军服和脚下的荒凉黄土地形成了鲜明对比。
望山跑死马。
小半个时辰后,他们才抵达寨门。
50馀名士兵提前下马,栓好坐骑,装填子弹,上好刺刀。
之后,
才散开队形走向寨子。
一名中年伤残士官手按剑柄,慢步走向人群。
灰蒙蒙的寨门写着:
「丰水寨」。
他忍不住笑了,附近方圆 50里仅一条小河,水丰在哪里?
……
「谁是甲长?朝廷既有命令,你们为何不搬迁?」
人群中一老汉走了出来,表情虽然恭顺,但语气很坚决:
「军爷,我等祖辈在此,住惯了。」
中年士官推开甲长,站上石碾,冰冷环视在场的一百多人。
高声道:
「老人可以不搬,年轻人必须搬。」
「阿拉山口以西有水有地,你们去了就有 50亩好田分。这是陛下的善意,如果你们不识好歹,那就说明你们的日子过的很美。」
「既然日子过的很美,那你们就没有理由不交皇粮,今日,把历年拖欠的粮赋一并交齐,你们可以继续住下去。」
「否则的话~」
士官点燃一株香,插在地面。
「香火尽,寨子亡。」
……
武力威慑下,
有三十多名年轻人含泪踏上了搬迁之途。
他们咚咚咚磕头,告别亲人,一步三回头离开贫瘠但怀念的故土。
中年士官望着这「撕心裂肺」的分别场景,竟是哈哈大笑,还摘下马鞍旁的皮囊灌了一口朗姆酒。
这帮移民只要出了阿拉山口,有的是毗邻河岸的肥沃土地分。要不了 2年,他们就能体会陛下的恩情。
树挪死,人挪活。
老思想要不得。
陛下的出发点是好的,弟兄们执行的手法也是好的。
讲道理是不可能的,军爷不是秀才。
……
最近,
帝国从中枢到民间,天天都在批判「守着 2亩瘦田死也不肯挪窝」的保守思想。
官吏保守,就罢官。
商人保守,就破产。
小民保守,就流放。
……
李郁就差拍着桌子大吼:
谁保守,谁就该死。
错过这百年窗口期,天下将无一寸无主土地可占。
当前,帝国要积极地在五大洲四大洋跑马圈地,疏散人口,布局未来 500年。
殖民地早晚都会独立。
但世界各地的移民后裔,却会一直存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