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1章 商人座谈(1 / 2)

加入书签

</ins>

第421章 商人座谈

上午时分,萧夏带着众官员乘船巡视江都的长江码头,七个大码头在长江北岸铺开,船队络绎不绝,满载着货物源源不断驶向码头,远处码头上的民夫像蚂蚁一样忙碌,将货物卸下船,运往仓库。

三号码头刚刚转给了江南道总管府,而旁边紧邻的一号码头属于朝廷,由总管府代管,这两座码头目前是最忙碌的码头,江南道各郡的钱粮布匹正源源不断运往两个码头。

各郡并不想扣留朝廷的钱粮税赋,相反,他们都很积极将钱粮运往江都,这实际上是转移风险,税赋数据早就报给朝廷,刺史高官们巴不得赶紧运走,在本郡存放一天,就有一天的风险,他们的官帽就不稳定。

而官田和官房的出租收入,那才是本郡的小金库补贴,萧夏就算喊破嗓子,拿刀架在他们脖子上,他们也绝不会把租金收入交给总管府。

当然,税赋并不是全部交给朝廷,这里面涉及到朝廷和地方的分帐,户部负责核算,而具体钱粮调拨就在转移使司手中,不可能把钱粮全部送到朝廷,再从朝廷送回各郡,那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损耗巨大,所以一般都存放在各地的转运仓内。

从官方的角度来看,隋朝远比唐朝富裕丶强大,隋朝人口多,更重要是朝廷控制的纳税人口远比唐朝多得多,大量自耕农给隋王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税赋和兵源,尤其在开支方面,隋朝要比唐朝少得多,隋朝几乎没有军费,府兵制完善,不用支付军俸,而唐朝一个军费开支就占去朝廷支出的一大半。

所以隋朝的天量财富就能积蓄下来,一直用到武则天时代。

萧夏在河西就和天子敲定了江南道与朝廷的税赋分配比例,四六分帐,地方分帐中包括了疏浚运河的钱粮和晋王军的军费开支,其他各道都是三七分帐,河北道也是一样,齐王杨暕没有灭掉朝廷的吐谷浑隐患,更没有给朝廷开疆辟吐,他的腰板就硬不起来。

萧夏巡视了码头和仓库,仓库内的钱粮和布匹已经堆积如山,照这个速度,一个月内,各郡的钱粮税赋都会送达。

萧夏对高熲道:「高公发现没有,运来的物资基本上都是钱粮和布匹,其他物资几乎没有。」

高熲点点头,「钱粮布匹就是税赋,报表早就给了户部,和地方官府没有关系了,他们当然不愿替朝廷保管,所以很积极地运来了,至于其他物资,给朝廷的报告中没有,他们自然就不想外运,殿下要求的清产核资不就是这个目的吗?」

刘文静也道:「涉及自身利益,肯定不会积极,能拖则拖,我们要求的清产核资也不积极,等我们把总管府和疏浚运河的事情理顺后,再派出清查小组去各郡清算仓库物资。」

萧夏点点头,「我们有千头万绪的事情要做,但首先要基础打扎实,基础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自身,人员配置齐全,财政充裕,另一部分就是我们的威信,我们颁布的政令各郡需要不折不扣执行,不准阴奉阳违。」

张云秋也道:「吏权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手中没有吏权,地方官也不会怕我们,殿下最好能和天子把我们吏权明确下来,如果郡一级吏权拿不到,我们至少要把县一级吏权拿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