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34章 833蚝油初显神威(2 / 2)

加入书签

对于这麽一个厨师的好苗子,个别领导是非常惜才的,恨不能将唐植桐调到食堂掌勺,然而唐植桐身上不仅是受过接见,还是邮电部的组织代表,也是四九城的人民代表,再加上是有军功在身的在职大学生,这种想法刚冒出苗头就被死死的摁了下去。

饭后的时光是惬意的,农忙嘛,没有人顶着大日头下地干活,前来劳动的职工和大学生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聊天。

不过聊天的环境并不好,因为日头正晒,临时宿舍这边也没有太多的遮挡物,大部分人都是坐在太阳底下的。

有斗笠或者帽子的还好点,没有的人只能用饭盒盖子或者手扇点风。

唐植桐顾不上凉快,这会正在众目睽睽之下「咔咔咔」的切着洋白菜的根儿。

作为特殊年代的一名半吊厨子,食材是不能浪费的。

洋白菜的根虽然又硬又柴,但用调教好的灵魂汁子泡一宿,明儿就是一道爽口的小咸菜。

唐植桐挥汗如雨,那些闲着的也没好到哪儿去。

坐惯了办公室的人是受不了长时间暴晒的,经过大半天的风吹日晒,裸露在外的皮肤已经有些火辣辣的疼了。

亲身感受到这种疼痛,再看到大家的被晒的模样,部里下来的一位领导朝苏庆祥提议道:「老苏,市局能不能协调点毛竹或者木材?咱们明儿搭个架子,上面铺上点秸秆,好歹让同志们中午有个阴凉地歇歇脚,总不能干了一天活,回来还得晒着吧?」

「这个提议好,搭好架子不仅可以为同志们遮风挡雨,还能未雨绸缪保证粮食安全。万一这两天下雨,也能把麦子拉到这里存放,有效避免粮食损失。」在旁边的另一位领导又为搭架子递过来一项正正当当的理由。

「行!我这就去生产队打电话协调这件事。」苏庆祥同样被晒得很难受,现在已经有了搭架子的理论基础,那这事就得当成首要任务给办起来。

拌完咸菜,唐植桐终于能歇一歇了。

由于大太阳晒着,仅有的一点阴凉地也坐满了人,这时候其实去哪都一样,避免不了太阳公公的热情。

唐植桐选了个人扎堆的地方。

大热天的,人扎堆肯定是有热闹可看。

唐植桐围过去一瞧,好嘛,医学院的学生在这支了摊儿,正在给邮政系统的职工看牙呢。

这幅场景,似曾相识。

在白桥集市还没有被取消前,每逢集市,都有牙医竖着个「祖传牙医」的幌子给人看牙。

唐植桐不知道牙医是不是祖传的,但知道他肯定没有行医执照,因为这时候还没有针对牙医出专门的证书。

那时候的牙医主要有两项活儿,一个拔牙,一个补牙。

拔牙是没有麻药的,用老虎钳硬拔,玩的就是一个心跳。

在民国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专门的牙科诊所,不过那里面收费高,令人望而止步。

小老百姓考虑到自己的钱包,牙实在疼的受不了才会去牙摊儿上拔牙。

拔了牙也不镶牙,就这麽凑合着用,因为拔牙也就花个四五毛钱,镶牙可就贵了去了。

补牙的价格比拔牙要贵一点,但比镶牙便宜,补牙的可看性也高一点,没有那麽血淋淋的。

在57丶58年以前,街面上有两句俏皮话:「金牙金缝缝,皮鞋毛背心」,「戴手表的拍大腿,镶金牙的咧大嘴」。

民间讲究二鬼把门,有人镶金专镶二门牙,嘴巴一张,金光灿灿,觉得特有面儿。

不少人甚至以此为号,比如天桥的「大金牙」丶「小金牙」。

57丶58年后,社会风气变了向,镶金牙被认为是奢靡之风,再加上新材料的出现,汞合金开始逐步走出补牙材料的历史舞台。

小摊儿补牙是不禁止人围观的,每当服务好一位顾客,顾客试试效果丶夸上几句,都是对摊位的免费GG。

医学生也没禁止职工围观,唐植桐看着这帮看热闹的职工,感觉里面不是在补牙,而是有一帮人在里面锔锅锔盆丶洗地毯丶锻刀丶修蹄子……

「过来,跟你说点事。」唐植桐在人群中看到了施正则的身影,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

「咦,唐老师也过来看补牙?」施正则有些意外,挤出人群后,先是拍了一顿唐植桐的彩虹屁:「唐老师厨艺真棒,今儿中午都多吃了两个馒头。」

「吃吧吃吧,能这麽敞开吃的机会不多见。」唐植桐乐呵呵的,话头一转,谈起了孵化器的问题,苗小琴上次说有单位想用,当面再跟施正则说一声,让他闲暇之馀多想想正事,别把精力放在看热闹上。

「那敢情好,谢谢唐老师,我还以为没人能看得上呢!」施正则听后很兴奋,搓着手,准备大干一番。

「哈哈哈,天生我材必有用嘛,回去加油干,到时候让农场那边开开眼。」唐植桐哈哈一笑,鼓励道。

「嗯嗯,肯定不给唐老师丢人。」施正则没觉得这是不务正业,相比起船模,他甚至觉得这种发明更有意义,还没做好就找到了应用场景。

这边刚聊几句,生产队的钟声再次响起,职工和学生们三三两两的拿上工具再次上工。

唐植桐过去嘱咐舒晴和付彩云两句,让她俩把剩下的菜给择好丶洗乾净,自己则又推起独轮车,打算再去田里劳动一会。

尽管这样做会累一点,但谁让集体下基层的表现机会难得呢?

另一边,四九实验中学代表队也抵达了目的地,床是没有的,大家一起打地铺,不过条件比唐植桐他们好一些,好歹给找了几间屋子,在地上铺上一层秸秆就算齐活了。

若不是看在这是一群女娃的份上,生产队连屋子也不会给协调。

都是城里的金贵女娃,如果住外面的话,万一有人吃了狗胆,晚上摸过去干点坏事,生产队和学校都担不起责任。

在学校里说的好好地,学生过来之后捡捡麦穗,但生产队这边不太乐意,捡麦穗这活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干,一帮初中生即便不会割麦子,帮着运运麦捆丶拉拉独轮车总行吧?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