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831开镰(2 / 2)
人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按照张金波的意思,从明天开始,巡逻麦田的押运员多,随着麦场的麦子越来越多,重心会逐渐转移到麦场。
由于麦子还没有收割,麦场那边没有麦子,看守麦场的那一组今晚轮空,可以先歇着。
「还是张哥心疼我,谢了。」枪械并没有保存在个人手中,今晚轮空的需要将枪丶弹分离,然后统一放进临时仓库保管,唐植桐放下枪,出来给张金波让了颗烟。
在唐植桐看来,看守麦场明显要比巡逻轻松一点。
「我可没有搞特殊,不过你白天得负责给大家伙做菜,晚上倒是可以少值班,隔两天值上三四个小时就行。」张金波接过烟,一本正经的说着照顾的话。
「嘿,我说的是地铺的事,至于值班嘛,先试试,等撑不住我再跟张哥开口。」面对张金波的好意,唐植桐没把话说死,自己这次是奔着在邮政系统树立形象来的,若是不吃点苦,岂不是白来了?
「哦,地铺啊,我看你没准备被褥,就多垫了两层。晚上冷的话可以薅一些盖身上。」张金波说完顿了一下,又说道:「要不咱俩今晚挤挤?挤挤暖和,总比挨冻强。」
「不用,年轻睡凉炕,全凭火力旺,就我这身板,大冬天睡外面都不会觉得冷。」唐植桐谢绝了张金波的好意,跟大男人做「一被子」的好朋友,他迈不过心理上的那道坎儿。
「冷了就吱声。」张金波看唐植桐不同意,就没强求。
「好嘞,谢谢张哥。」唐植桐嘴上答应着,却没打算真去找他,若是真冻得受不了,自己空间里还有兔皮呢,到时候往秸秆下面一放,谁能看得见?
两人说话间,支在外面的灯泡就灭了。
四九城的民用电供应不稳定,农村更是如此。
今儿是下弦月,月亮婆婆爬上天空的时间是下半夜,灯泡一灭,屋外就只剩了漫天星辉。
曲毅从厨房内拿出一个火把,在炉灶里点燃,插在了土坯房上的一个早就准备好的插槽里,高声宣布:「停电了,上厕所的同志抓紧,明儿麦收,得早起!」
曲毅的话音刚落,屋外就传来窸窸窣窣的动静,不少人从临时地铺上站起来,准备在睡前放一放水。
也得亏了方圆下午的时候带人扩建了厕所,否则这会应该有人找犄角旮旯就地解决了。
几个初中生,不知道谁起的头,在电灯灭了之后玩起了捉迷藏。
没有灯的情况下,这个游戏很有玩头,找不到属于正常,跳出来吓人一跳才是乐趣。
「小兔崽子,别嚷嚷了,睡觉!明儿还得早起呢!」听着时不时传来的动静,有人不乐意了,朝那帮精力充沛的初中生喊道。
学生嘛,尤其是还是男校出来的,总有那麽几个桀骜不驯丶不服管教的,觉得被扰了雅兴,不满的还了两句嘴。
「无组织,无纪律!怎麽?想被退回学校吗?你们带队老师呢?!」张金波一句话就将这帮初中生给怼哑了火。
唐植桐在一旁看了直想笑,这帮孩子啊,涉世未深,没有经过生活的毒打,希望他们明天劳动过后还能像今晚似的生龙活虎吧。
张金波也就是吓唬吓唬他们,最终也没怎麽着这帮孩子。
农场的夜有些凉,唐植桐躺在秸秆铺成的地铺上,身上盖着张金波给准备秸秆,虽然一动弹就会发出窸窸窣窣的动静,但好在保暖,能让人睡的比较舒坦。
农场的夜有点吵,四周不知道是什么小虫儿在求偶,声音此起彼伏,不大,却扰人清梦。
唐植桐临睡前,用外挂薅了一遍虫虫,保持清净是其次的,主要是不想在自己睡觉的时候被咬,尤其是蚰蜒,这玩意咬一下可比蚊子要狠多了。
至于蚊子嘛,夜凉如水,它们有心无力。
一夜好眠,时间来到5月23日。
天还没亮,农场催促上工的钟就铛铛铛响了起来。
唐植桐从秸秆中钻出来,伸了个懒腰,将挂在身上的碎秸秆拂掉,今晚还指着这玩意继续保暖呢。
「起床,去上工。今天咱们跟社员们各自分一片地,看谁干活的速度快。同志们,咱们可不能落后啊!」苏庆祥和方圆等人从临时仓库里抱出一捆捆镰刀,打算发给大家。
「好!」糙老爷们三三两两的回应着。
这麽早起床,很多人都不适应,有的在揉眼打哈欠,有的则借着月光去放水,有的在打趣旁边的人昨晚睡觉时打呼噜放屁磨牙,还有部分女同志拿出脸盆打水洗脸,甚至有人问是不是吃完早饭再过去。
早饭肯定是不会吃的,炉灶里连个火星都没有,哪怕是想喝口热水也无。
想喝水只能从临时宿舍旁边的那口水井汲水,水很凉,能凉到让钱谦益望而止步,等干完活再来痛饮更合适。
一时间,场面有点混乱。
就凭眼下这场面,唐植桐觉得这帮同事的麦收速度很难比的过社员。
这帮前来参加劳动的职工丶大学生里也有农民出身的,对麦收的场面不陌生,在他们的带动下,场面总算没有失控。
邮政职工这边一墨迹,东方就露出了鱼肚白,等列队去麦田时,农场的社员已经有序在田里割麦,而且已经有人推着小车将麦捆运往麦场。
「开镰喽!」随着方圆的一声号令,拿着镰刀的职工开始下场。
那些农民出身的职工丶大学生,人手一把镰刀,从麦田的一头割往另一头,很快与那些不熟悉镰刀的人拉开了差距。
而那些有些身子单薄的则负责捆麦子丶运麦子。
这其中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余英。
看着有些弱不经风,此时已快速挥舞着镰刀走在了队伍最前列。
唐植桐割麦的速度不出挑,但也算不上最落后,割上十来分钟就站起来捶捶腰,这几天跟小王同学为了完成任务没少下功夫,老腰有点受不了。
像唐植桐这般的并不在少数,不过他们不一定是夜间生活太勤劳,也有可能是缺乏锻炼。
磨合的过程总是免不了有些磕磕碰碰,由于对镰刀的不熟悉,有些职工甚至割到了自己手或腿上,每当此时就会有医学院的学生上前帮着包扎。
「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去医院」,这是时下的一句体现艰苦奋斗的口号。
即便是受伤,也没人说要回去静养,包扎完成后得继续劳动,只不过不再是割麦,而是提着筐跟女同志一起捡拾落在麦田里的麦穗。
至于那帮初中生嘛,他们总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此时正忙着搬运麦捆,不仅如此,还一个劲的嫌弃割麦的速度太慢。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