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764东北来信(1 / 2)
第765章 764东北来信
兴许是受张桂芳影响,唐家一家人对燕子都格外有好感,唐植桐停好自行车,一转头正好瞅见凤芝坐在马扎上,双手拄着腮哼哼「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小燕子》这首歌是电影《护士日记》的主题曲,电影于1957年上映,上映后电影没怎麽火,这首主题曲却流传开来,小孩子大多都会哼上几句。
不为人知的是,这首歌的歌词原本是一首诗,写于1955年,发表于1956年。
原诗是:
小燕子,穿黑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为啥来?
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小燕子,告诉你:
往后这里更美丽,去年成立了合作社,今年就用拖拉机……
前半段读起来比较押韵,写歌的时候被采纳,并将「黑衣」改为了「花衣」,后半段则改编比较大。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路,学文学出身,没有专门学过音律,像他这样的作曲家这个时期还有很多,这也是唐植桐敢哼给小王同学写歌的原因之一。
「走,回屋吃饭了,你也不嫌外面有蚊子。」唐植桐招呼凤芝的同时扫了一眼院子,郁郁葱葱的蔬菜之外,没有看到贝贝的身影,大概是母亲担心吓到燕子把它关在屋内了吧。
「没有蚊子,前阵子刚灭了四害呢。」凤芝振振有词,不太情愿进屋。
「作业写完了吗?没蚊子也得进屋写作业。」唐植桐看妹妹不听自己话,顺手赏了她一个脑瓜崩。
家里确实没有蚊子,不过不是因为灭四害灭绝种了,而是唐植桐见天的薅一遍。
其实不薅也没多大问题,唐植桐之前挨过咬,起的包不大,也不怎麽痒,战斗力甚至比不了臭虫。
刚来的那一阵,唐植桐仔细观察过蚊子,个头比花蚊子大一圈,飞起来的动静也大,晚上若是有一只在耳畔,真的犹如轰炸机一般。
至于一叮一个大包的花蚊子嘛,唐植桐没见过。
唐植桐听过一种说法,说花蚊子是东北那边传过来的,可去安东的时候,在那边也没发现过,大概率是入侵物种吧。
若是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不经意带进国内还好,若是有人故意放进来或带进来,唐植桐觉得这帮人配享花生米。
曾几何时,唐植桐见过一则消息:某某教授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研究,培育出了能过冬的蚊子,填补了我国冬天没有蚊子咬人的空白,后被抓捕击毙云云。
尽管后来辟谣了,说这是假消息,但唐植桐在寒冬腊月里真的亲眼见过趴在窗户外面的蚊子!不是冻死的,能飞的那种!
也不知道是进化,还是从西伯利亚飞过来的。
还是提作业好使,凤芝拎着马扎,撅着小嘴,跟唐植桐一块回了屋。
张桂芳正在屋里揉窝窝,见儿子进屋,随口说起了今儿听到的见闻:「后街有个孩子昨儿个打了燕子吃,今天就发烧了。听说燕子不乾净,吃了容易得病。你是不是给敬民做弹弓了?回头可得嘱咐好。」
「放心吧,妈,早就嘱咐过了。」唐植桐笑呵呵的回应,其实绝大部分野外的禽类都带有很多病菌,只不过它们的体温高,正好能压住病菌不作妖,若是传到人身上,麻烦就大了。
非典应该不算,但禽流感是其中一种,这也是唐植桐反对鸡血疗法的原因之一。
然而眼下这种供应情况,类似的嘱咐及留意只适用于自家人,肚子饿着,很多地方观音土都抢不上了,谁还会在意吃进肚子以后的事情?
「咱院子里的韭菜差不多能割一茬了,你割一点给亲家母送过去,还是后天我烙盒子,你送盒子过去?」盼呀盼,院子里的菜终于有能吃的了,虽然不多,但张桂芳没有忘记椿树胡同。
「韭菜馅的?送盒子过去吧。到时候您多泡点粉丝,我调个馅儿。」唐植桐刚才看到了韭菜,勉强能割一茬,但不多,得多掺些其他的才够吃。
烙盒子是四九城百姓常做的一种面食,将馅儿均匀在摊在一张薄薄的面饼之上,取另一张面饼盖上,将饼与饼的边儿捏合起来,放在平底锅里慢火熥熟。
因饼的形状为圆形,且烙熟后厚实,所以被叫做「盒子」。
盒子一年到头都能吃,馅儿也不固定,大多根据时节而定,但无论放什麽馅儿,在四九城这一块儿,名字都不变,都统称为盒子。
不过这若是放在其他地方,称呼就不同了,韭菜馅的叫韭菜盒子,很多菜掺一块就成了枣庄菜煎饼。
尽管各有各的风味,但唐植桐固执的认为还是韭菜盒子好吃,尤其是鲜嫩的韭菜被熥出了水分,一口下去,韭菜汁伴随着油脂流入口中,那滋味,啧啧,绝了,倍儿地道!
唯一的缺点可能是饭后一嘴的韭菜味,半天不会消散。
有的人还喜欢再来上两瓣蒜,那简直就是行走的生化武器,人见人躲的那种。
唐植桐想着想着,不禁咽了口口水。
凤芝进屋后就伏在桌子上写开了作业,贝贝没了「天敌」就跑到唐植桐脚下「喵喵喵」的撒娇。
唐植桐见状,趁小王同学还没回来,带贝贝出去开了个小灶。
小王同学的亲戚已经快走了,唐植桐看着依旧忙碌的燕子夫妇,人家都知道筑巢了,自己跟跟小王同学是不是该把要孩子提上日程了?
趁贝贝躲进角落里大快朵颐的空,唐植桐掐指一算,自个戒菸已经三个多月,按道理来说应该差不多了,回头再探探小王同学的想法,看她有没有改变主意。
一宿无话,次日4月16日,星期六。
燕子夫妇依旧忙活着它们的自建房,唐植桐吃过午饭并没有马上去押运处,而是先去了一趟科研班。
陶英杰见打小报告没能起到作用,心里憋着一股劲,想着要在这次改进中超过三组,重要的是把唐植桐抛在后面,所以今儿也顾不上盯着唐植桐挑刺,带着组员积极的讨论着如何改进快艇。
二组丶三组这边也在讨论,一时没有什麽头绪。
唐植桐依旧是以听为主,不过临走的时候提了个建议:「要不咱们去兄弟院校借点军事方面的书籍丶杂志?要上面能有国外军舰那种就更好了,咱也能做个参考。」
虽然说改进总得有个过程,但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唐植桐瞅着科研班一本相关书籍也无,索性给大家指了个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