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64章 463「算计家」(2 / 2)

加入书签

完美!

现在每人每天大概能分二两松子吃,也就能扒出七钱的松子仁,但以后可以多吃一点嘛。

家里的松子一直存在厢房,小王同学是不怎麽动的,每次都是唐植桐负责炒。

唐植桐觉得大不了自己当几回海螺姑娘,偷偷往袋子里续些空间里的,保持常有的状态,先吃上个大半年再说。

空间里的松子是鲜的也不要紧,大不了自己「偶尔」住校一次,扛着小房子找个荒郊野外炒干。

至于叶志娟说的以后日子更难,要细水长流,那就把问题交给以后,等以后再见招拆招。

相信等饿怕了,她就不会纠缠食物来源这些细节了吧?

买了秤,自然要用。

唐植桐按照每个人的定量,算出每人每天吃多少粮食,一天三顿按照3:4:3的比例分配。

这方面,唐植桐看过作家马波的自述,他试过二四四(早二两丶午四两丶晚四两),又试过四三三丶一五四丶三三四,还试过早上不吃饭,中午和晚上各吃半斤,经过反覆比较,最终采用了三四三的吃法。

一斤白面丶玉米面能出一斤半的馒头丶窝头,大米直接称乾的,然后放在各自的碗里蒸,主打一个公平。

「算了一晚上了,喝口水。」小王同学给唐植桐倒了一杯水,端到他面前。

「你最近饿坏了吧?」唐植桐将小王同学揽过来,让她坐在自己的腿上。

「没有,哪有那麽娇贵,昨天吃的还顶着呢。」小王同学有些娇羞,尽管平日里肚子确实不饱,但嘴上却没有承认。

小王同学知道,只要自己说饿,丈夫肯定会变着法的给自己找吃的,但大家都饿,自己怎麽好特殊?

「再忍忍,相信我,等我去安东,从那边回来就好了。」唐植桐趴在小王同学身上嗅嗅,好像身体也没啥特别的反应了。

「嗯,我信你。」小王同学坐在唐植桐的腿上,身高就上去了,轻轻摸着他的胡茬,在他额头香了一下。

「敬民说星期天想吃水饺,我打算搞点撑时候的馅儿。」唐植桐抬头,朝小王同学笑笑,提前给她打预防针。

「好,只要你不为难就行好。」小王同学压根不问馅儿的来源,因为她觉得自己越来越馋了……

其实不光小王同学对食物有渴望,唐植桐也一样。

很多身体的反应,演是演不出来的,尤其是挨饿以后的行为。

更何况唐植桐没有切身体会?

为了更贴近现实,不让自己在学习工作中露馅,唐植桐这阵子没有在外面吃独食,想在深刻体验一下这年代的供应后,形成肌肉记忆。

唐植桐确实是首次经历这个特殊的时期,但之所以敢这麽做,也是有依仗的。

一个是上一辈子看到的资料,1960年之前,四九城的城市户口中没有出现大面积饿急眼的记录或者回忆;

第二个也是上一辈子的事,唐植桐的父母都是这个年代鲁省的农村人。

无论是爷爷丶姥爷,家里都是好几口子人,守着一点薄田,生活非常困难,野菜丶稀粥是家常便饭,但没有一个去世的,全部长大成人。

唐植桐以前父亲讲过古,公共食堂发饭,为了节省体力,每家派一个代表去领。

一盆白薯干丶白薯叶做的粥,由于饿得厉害,心慌丶浑身没劲,成人端回家的途中,都要坐下歇好几次。

具体哪一年,唐植桐的父亲说自己记不清了,但唐植桐知道公共食堂的解散时间是1961年上半年,那这个时间大概率是59年或60年的秋天。

前世的老家,在同一时间那麽困难的情况下都没有饿出人命,更何况现在的四九城商品粮户口?

虽然饮食清淡确实是减肥的无上法宝,但八分饱的感觉也确实不好受。

晚上炖的白菜有不少,然而这玩意不顶时候,明明很饱了,一泡尿排出去,胃里就又空落落的,总想着往里塞点东西。

作为一个身傍仓库的穿越众,这麽做确实显得有些无能,甚至窝囊,但唐植桐坚信小心驶得万年船。

自己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万一露了马脚,无论是小王同学,还是其他家人,都得受牵连。

这麽做不仅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家人。

至于肚子,就先饿着吧,饿着饿着就习惯了。

总不能家人挨饿受罪体验生活疾苦,自己吃香的喝辣的吧?

再说背着家人单独吃独食,会有一种负罪感,唐植桐做不出这样的事来。

唐植桐对以后的生活是有规划的,等个把月以后去一趟安东,每个月每人补贴三五斤玉米面,这定量不就上来了吗?

到时候大家长了记性,有粮食的事不让孩子们知道,悄悄稍微吃多一点,肯定也不会有人往外说。

第二天,1959年11月25日,星期二,晴。

一早,唐植桐将一张纸贴在了正房的墙上。

上面写着每个人的定量,清晰的标明了每人丶每天丶每顿能吃的乾粮重量,从今儿起,就按这个定量来。

「妈,以后晚上多炖点白菜,松子也每人多分一把。我再有个把月就去安东,一定带回东西来,咱家能饿着,但不能饿坏身体。」临出门前,唐植桐偷偷地交代张桂芳道。

张桂芳点点头,谁又想饿坏身体呢?

「大伯拿来的那些乾货,木耳丶香肠啥的,您可以隔上个三五天掺在菜里点。但您要把握个度,不能饿着,但也不能吃饱。」唐植桐想了想,又加了一句。

「我晓得,你别操心了。咱家虽然吃的没有饱,但总比附近的邻居强。伱大伯那些乾货等些日子再吃,保不准以后的日子更难。」张桂芳拒绝了儿子的建议。

「成,那您做主吧。」唐植桐看张桂芳拎得清,也就不再多言。

张桂芳这辈及年龄再长的人,最少也是经历过民国丶两次抗战的人,见惯了民不聊生丶生灵涂炭的日子,再对比当下,可能会认为还是现在的日子更好一点。

这兴许就是这几年之间,没有出李自成的原因之一吧。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