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章 026上工(2 / 2)

加入书签

投递员的工作说简单也简单。

先拿投报来说,工厂的报刊会直接交给传达转交,居民区稍微麻烦一些,一条胡同就一家订报的就送上门,如果一条胡同很多家都订,大部分时候会选择在胡同口「喊报」,比如:「某某日报来啦!」

订报的用户家里有人的话,绝大部分会自觉地出门自取,顺带问问有没有自家的信。

再说信件,投信跟投报的处理方式差不多。

提前分拣,规划好路线,工厂的交由传达转送,居民的送上门。

虽然解放前老四九城就有了门牌,但范围有限,再加之近年各种改扩建,致使很多胡同都没有门牌,加大了信件投递的难度。

针对这一情况,信件投递采用了「喊信」的方式。

刚开始的时候,只喊「信」,听到的街坊会出来问一句:「谁的?是我家的吗?」这信可能就投出去了,缺点是效率低。

再后来喊信变成了「信」+「人名」的形式,明确到投递目标人,大大提高了效率。

说完简单的,再来说说难的情况。

由于收件人姓名有错别字,或者住址搬迁,导致收件人姓名与现行住户不符,这种叫「瞎信」。

瞎信是个责任活,想投递出去要麽去各胡同打听,要麽去街道办查档案,有的投递员嫌麻烦,选择以「查无此人」为由盖戳,做退信处理。

无论是喊报还是喊信,都挺费嗓子。歇息的工夫,耿良彬师傅不仅教给唐植桐如何发声丶换气,还告诉唐植桐不同时节带水丶带饭的各种小技巧。

「耿师傅,您以前就是投递员吗?」耿良彬尽责,但话不多,聊完工作就该唐植桐负责找话题了,总不能尬坐丶尬聊吧?

「以前做邮差,也叫力夫,那时候很苦,跟现在没法比。」耿良彬喝口水润润嗓子,将水壶递给唐植桐。

「我不渴,您喝就行。」唐植桐摆手没接,「以前怎麽个苦法?」

「以前都是步班邮路,城里送信是下步走,外地信件丶邮包也是背着走。」聊起这个话题,耿良彬兴致高了些,掏出菸斗,挖上一斗烟,开抽,「我那时候往承德送信,经密云,走北古口到承德一共458里路,每个邮差背着四五十斤,负责30里路,人歇信不歇,昼夜赶路也得48小时才能到。」

「那确实够苦的。」

「光苦点没啥,但那年月不太平,盗匪多,一旦遭了匪,人可能就没了。后来因为匪太多,就改成了日班,白天走,晚上歇,白天也是提心吊胆硬着头皮走,把脑袋栓裤腰带上赚口饭吃,跟以前比,现在就是活在蜜罐里。」

唐植桐点头赞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看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不能因为吃到第三个肉夹馍才吃饱,就说前两个没用。

从无到有,是跨越式的发展,也是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的壮举。

无论何时,眼下才是最好的,脚踏实地,走好眼下的路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就动动您发财的手指,把推荐票投出来吧,放着过期,明天还有新的。谢谢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