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支持一下(2 / 2)
当时老政委也参加了会议,当场就表示可以提一提,所以原本在下半年才会颁布的新标准,提前了大半年出炉。
不过提升幅度不是很大。
只是从原来的千字2到7元,提到了3到10元,勉强恢复到58年第一次制定稿费标准的时候……的一半,更别说与五十年代前期相比。
这只是文学作品的标准,诗歌的话,每20行算一千字,曲艺便宜一倍,是40行算一千字。
其实这个稿费倒是其次,最关键的还是恢复了「印数稿费」。
虽然远远比不上后来的「版税」,只是按「每万册」发行量计算稿酬,比如每多少万册,可以拿到基本稿费的百分之多少比例,然后逐步递减丶同时稿费累加。
但比起单纯的稿费,已经多了好几倍,横向对比其他职业,已经可以算高收入群体。
再要调整的话,除非又有人干预,否则要等到1984年,文学作品稿费标准才会提到2到20元每千字,印数稿酬也会大幅增加。
就连电影剧本也达到每部3000到8000元,极个别可以达到10000元。
只是比起90年代以后,标准还是不够高。
以歌曲为例,在84年经过调整之后,歌曲稿费是作词丶作曲各10到20元一首。
这个标准维持了不短的一段时期。
比如1984年石祥作词的《十五的月亮》,唱的也是西南战场的故事,当时这首歌为他带来十六元的稿费收入,所以当时有句话,叫做「十五的月亮十六元」。
咳咳,虽然和天文谚语撞车,不过当时这首歌的稿费确实是十六圆。
这也是作者收到的关于这首歌的全部收入。
陈凡怀疑当时决定稿酬的那个人是故意的!
总而言之,虽然这年头作家的稿费比普通工人要高不少,但「写作」致富,还得是90年代丶王朔跟出版社谈分成以后的事。
看着颇为兴奋的谭庸,陈凡心里一动,要不要自己先提前把版税弄出来?
可转念一想,还是不行。
王朔谈分成,那是1990年国家出版总局发出通知,允许适当提高作家稿酬标准,然后又出台了我国第一部《着作权法》,明确了「合同另有约定的,也可以按照合同支付报酬。」
有了法律规定,老王又有谈稿酬的底气,才会在92年,跟出版社谈判,拿下「10%」的版税,开创了国内的版税时代。
所以现在擅自给作家涨稿酬,严格说来是「违规」的。
陈凡咽了咽口水,自己可是遵纪守法的优秀标兵,哪能干违规的事?算鸟丶算鸟。
他在这儿发呆,旁边何青生却着急了,立马转头看着谭庸,「你还真给他出版啊?」
谭庸瞟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别让我知道你把书稿给他,要不然我吃你一辈子。」
何青生顿时哑然。
于公,这年头出版社都在争抢优质书稿,只要抢到就是钱,他们两个虽然没有陈凡的作品卖座,却也是有口皆碑的老作家,十万册的销量还是有保证的。
这样的作品,不留在自己单位,却给别人去出版,那还不让人笑死啊?
可是回头想想,这可是陈凡!
何青生转头看了陈凡一眼,忍不住叹气,「先说好,只有一本,多了没有。」
两年前,是自己把他硬拉过来,做了外联部亚洲分部的主任,而且这两年时间里,陈凡的所有作品,除了一部《小城人家》,其他的全部都是由江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给单位赚了两三百万的收益。
现在人家想要单干,让自己支持一下,还有什麽可说的?
别的不提,就冲一声「何叔」,就得丢一部书稿出去。
陈凡当即咧嘴笑道,「何叔大气!」
看着陈凡忙着给何青生点菸,许启珍不由得叹道,「以后你可是能赚大钱的人咯。」
别人不知道,他们又怎能不知道办出版社有多赚钱,一本好书就是几十万,这小子花得完吗?
陈凡却转过脸笑道,「小钱,都是小钱。」
许启珍瞬间瞪大眼睛,就要说话。
这时谭庸在一旁幽幽说道,「对别人是大钱,对他来说,还真就是小钱。《圣斗士》的书稿已经结了好几次款,加起来有一百多万美元了吧?!」
听到这话,许启珍也不吱声了。
大家都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算了,毁灭吧。
……
本来陈凡还打算今天买点菜,就在家里请何青生三人吃饭,可这一下子来了这麽多人,他一个人可忙不过来。
主要是懒得忙。
便让许启珍叫来单位的两辆面包车,加上自己的嘎斯车,包括后来赶来的边慧芳在内,把所有人全部拉到野味餐馆,要了个大包厢吃了一顿。
之所以去那里,除了味道好,主要还因为那里可以收美元,不用票。
吃完饭之后,各回各家丶各干各的活儿。
何青生和谭庸忙着写稿,赚钱倒是其次,主要是为了支持陈凡这个晚辈。
许启珍则要多方协调,忙着安排各项事务,为陈凡的离开做准备。
何青生已经跟她和谭庸都说了,留是留不住的,如今的江南省作协里面,陈副主席的痕迹太重,影响也很大,一旦哪天离开,必定会引起非常大的反响,所以有些工作必须做在前面,主打一个以防万一。
他们忙得不可开交,另一边的江影厂也没闲着。
拿到剧本之后,况明义便带着人到处跑,寻找适合的拍摄场地。杨晨峰丶杨从灵等人则忙着背台词丶排练,这次杨振龙不演老道长了,况明义给他安排了另一个角色,他每天都拉着已经名声在外的袁望,给自己补演技课。
张玄松三人看所有人都忙着为电影准备,在给朝阳观打了个电话丶得知现在看热闹的人都已经散了之后,便跟陈凡打了个招呼,偷偷回了京城。
所有人都在忙,只有陈凡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抱着一堆书扣文章,写自己的毕业论文。
转眼一个月过去,就在这时,他忽然接到云湖汽车厂杨康年的电话,「啥?你要来省城?咋地啦?被免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