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4章 赎身脱籍(1 / 2)

加入书签

萧光敬会不会签欠条?

他当然会签,不签走不了。

赵孝骞说,大家是朋友,朋友成亲若不表示一下未免太失礼了。

赵孝骞还说,反正你欠了那麽多债,在乎多一笔吗?想想未来两家合作日进斗金的美好前景,这一万贯只是再寻常不过的人情来往,小伙子格局要大一些,不然就是不堪与谋的竖子。

赵孝骞更说,我明明可以动手明抢的,但我还是给了你体面,只让你签欠条,快说谢谢—·..·

萧光敬无法拒绝,也不敢拒绝。

良家百姓走在路上,被一群痞子抢了钱的恋屈感,萧光敬心里有点难受,还他却不敢哎声。

自从这次来到汴京,萧光敬可谓是命途多,处处倒霉。

而勇敢坚强的萧光敬,不知不觉已学会了在逆境中生存,成长,蜕变。

他掉过粪坑,被人设计欠下巨额赌债,还被威胁做了宋人的内应-—」·

这麽多挫折都没能击倒他,他活得多努力。

跟那些挫折相比,再欠一万贯心意算得什麽?

拇指在欠条上狠狠按下指印,萧光敬转身就走,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

赵孝骞含笑目送辽国使团离去,并扬手殷殷挥别。

吃相确实难看了一点,但———·

一万贯是真的香啊。

辽国使团的来与走,在汴京城里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

消息不灵通的百姓只会叹口气,然后说,看吧,辽人又来催要岁币了,

窝囊的朝廷还得客客气气地把钱交到辽人手里,看着辽人在大宋飞扬跋扈,

这种憋屈的事儿有什麽可讨论的。

消息灵通的人倒是知道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情况,具体的内幕不清楚,只知道这次辽人来大宋并未占到任何便宜,可以说是碰了一鼻子灰走的。

为何会碰一鼻子灰?

这可就有说道了,君岂不闻前些日的西郊秋猎?楚王世子知道吧?咱大宋突然支棱起来了知道吧?

都不知道?听我细细道来—····

街头巷尾,各种传闻喧嚣尘上,直到辽国使团出了汴京城,豌向北而行,汴京城的议论才渐渐平息。

然而有个地方关于辽国使团和赵孝骞的传说,却至今未息。

这个地方就是潘楼街的勾栏院。

大大小小的勾栏院里,都有一个保留节目,那就是说书。

古往今来的传奇故事,当今的时事政要,新闻和丑闻的主角等等,都会被说书人编成故事,带着夸张传奇的色彩,绘声绘色地述说,看客们往往身临其境,不可自已。

而赵孝骞与辽国使团的故事,被勾栏院的说书人编得特别精彩,我大宋少年英雄与辽人斗智斗勇,先是勇斗,后是智取,谈判桌上如何激烈交锋,

谈判桌背后如何化解危机,教训辽人嚣张气焰等等。

反正故事编得太离谱,就算赵孝骞亲临说书现场,都不敢相信人家说的主角是自己。

不管怎麽说,赵孝骞终究在汴京城又一次出名了,如今汴京城的市井百姓都知道了赵孝骞的大名,他在辽人面前扬我国威,打击了辽人的嚣张气焰,说是少年英雄也不为过。

最近赵孝骞的财运不错,老天终于开眼了。

从萧光敬身上赚了一笔不说,雪盐买卖的分润也下来了。

楚王府总计收入四万多贯,其中包括赵孝骞的一成利润。

王府帐房先生的算盘打得里啪啦响,赵孝骞坐在帐房里心花怒放,

帐目要算很久,赵孝骞没那耐心,当即跟帐房吩咐一声,径自让陈守带人从王府库房里带走一万贯钱,当然,都折合成了银锭。

钱是英雄胆,赵孝骞出门后觉得自己胆气都壮了许多,这时终于有了楚王世子的几分派头。

现在的赵孝骞很想学萧光敬那样,路边的野狗多看他一眼都一脚端飞。

出了王府大门丁,直奔醉花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