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71章 百万富翁诞生记(1 / 2)

加入书签

第771章 百万富翁诞生记

五年,不过是日历上短短几页的更替,对时间而言微不足道。

但对于一座正值工业革命的城市来说,却足以引起地基下沉丶街道更名丶人群更替般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年前,煤气灯尚且只是点缀在伦敦中心区域的稀罕玩意儿。对于大部分街道而言,每逢雨夜,灰蒙蒙的雾气便把泰晤士河两岸的街道吞噬殆尽。

可现如今呢?

从格林威治到帕丁顿,从查令十字到海德公园,当怀表的时针越过六点,煤气的光线便会像是一条条神经网络把这座全世界最现代化的城市从夜色的昏睡中唤醒。夜生活,这是个时髦的新词汇,但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伦敦市民而言,这早就不是什麽新鲜玩意儿了。

五年前,《英国佬》的老式印刷机还在嗡鸣间喘息,即便这台老家伙卯足了劲儿,一小时也不过印出几百份稿子而已。而今,《英国佬》的机器房中,蒸汽在铜管间怒吼,一页页排满密密麻麻铅字的杂志,以每小时4000张的惊人速度从布拉德伯利&埃文斯公司的最新式蒸汽滚筒印刷机口中吐出。

每期八万份销量的英国国民文学杂志《英国佬》,文学杂志届的后起之秀廉价杂志《火花》,欧洲知名的自然哲学期刊《自然》,以及备受伦敦金融城专业人士追捧的《经济学人》,甚至于在英国无人能出其右的《泰晤士报》都被占据了三成的股份。

在这蒸汽与铅字共舞的时代里,就连思想也开始讲求规模化生产。

《英国佬》杂志社,或者,我们该以它的新名称来称呼它了。帝国出版集团,这家曾经只是几个年轻人临时起意创办的公司。在五年前,它的办公地址还不过是舰队街上一间不大不小的租赁套房,而现在,它却俨然成为了横跨文学丶科学丶金融丶通讯四大领域的文化传媒领域「胜利号」了。

尤其是在其成功并购英格兰电磁电报公司之后,这艘舰船不仅能印刷,还能传播。而在社会舆论方面,它不仅能记录,更能制造。

帝国出版的扩张从不依赖舰炮,而是依赖专栏里的排比句丶精致的封面与电缆中跳跃的电磁信号。

信息即是力量,报导就是预言。

在文化传播领域,它已经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的舰队街后生,而是成为了为舰队街其他杂志社指引方向的新航标:它正准备踏上那条通往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康庄大道。

伦敦证券交易所尚未迎来新年敲钟,帝国出版集团的预认购计划就已在舰队街外传得沸沸扬扬。

而这一次,传得最凶的不是小报贩子,而是金融城的那些精明的老派银行家。

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同一件事——电报。

「印刷术让我们传播思想,而电报,让我们预测未来。」这句语调略显夸张的评语出自《经济学人》的新任主编丶亲身经历了金十字车站皇家窃案的詹姆斯·朗沃斯先生。

詹姆斯·朗沃斯,这位由《泰晤士报》传奇主编托马斯·巴恩斯一手栽培起的记者,曾因深入高加索地区追踪报导切尔克斯人反抗沙俄暴政的事迹,以「切尔克斯的良心」之名在英国名声大噪。

而在今年初,朗沃斯先生正式接受帝国出版集团的邀请,从《泰晤士报》转投《经济学人》,正式接任主编职务。

或许转投这个词儿听起来令人不大舒服,因为考虑到帝国出版集团与《泰晤士报》之间存在的控股关系,帝国出版集团董事会更愿意将其称之为内部提拔。

在《泰晤士报》的第七版,在《经济学人》的内页折栏,在《英国佬》和《火花》的卷首GG页,几乎所有熟悉这个城市节奏的人都看到了同一条醒目的行文:

「知识者之军火库,思想者之航海图。」

——由《英国佬》《火花》《自然》《经济学人》诸刊合署,联合英格兰电磁电报公司组成的帝国出版集团股份公司,兹将于1835年七月前,于伦敦证券交易所隆重挂牌,现公开发行首轮股份。

帝国出版集团的认购公告刊出不到一周,金融城便已有六家银行出面表示愿意承担首轮配售后的剩馀股份。其中,更有两家保险公司在非公开场合提出,希望在正式挂牌后通过股权认购协议,进入帝国出版的董事会观察席。

而这一切的核心,仅仅因为一个数字:六十万英镑。

不是最高估,也不是最低估,而是一个极度谨慎,甚至在某些股票经纪人眼中略显保守的数值。

因为按照帝国出版公开披露的公开募股资料,公司预计1835年全年总营收将达二十七万英镑,净利润约为四万英镑,以十五倍市盈率定价,扣除尚未摊销的折旧费用和《泰晤士报》的股权重估风险等等,最终才落在了六十万镑的数目之上。

这在1835年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并不算特别惊人。

因为前几年曼彻斯特与利物浦铁路公司首次上市时的估值为八十万英镑,年度利息分红达6.5%。

伦敦航运股份公司则以每年2.7%的保守回报筹得二十五万英镑。

而西伦敦煤气灯公司,则仅凭一纸从伦敦市政府得来的灯具合同,便引来近九倍于发行额的公众认购需求。

在经历了1829年的伦敦证券市场大崩溃后,六年后的现在,证券投资者们的信心早已回归。现如今,这里缺的从来都不是钱,而是好的公司。

相较于证券交易所主流的铁路丶航运和公共服务类公司,帝国出版的盈利结构透明丶债务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他们的帐面上甚至没有一笔用于「地权租赁」或「远洋保险」之类的重资产项,唯一能引起投资人讨论的,就只有它在电磁电报领域投资的那套尚未完全被世人理解的商业模型了。

但是,投资人仅存的这点疑虑也在金十字车站皇家窃案发生后大大缓解,因为他们在风险之外也看到了比风险更诱人的机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