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76章 大洋里的杀手鐧(第三更,求订阅)(1 / 2)

加入书签

第1276章 大洋里的杀手鐧(第三更,求订阅)

「……」

当天,南洋似乎暂停了工作,成千上万的南洋人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被称为「世纪审判」的张铭国复仇案的最终判决结果。

这场历时17天的审判,吸引了整个南洋的注意。也引发了人们对「法律正义」和「伦理正义」哪个更重要的激烈讨论。

结果重要吗?

无论是什麽样的结果,就像李毅安说的那样——尊重陪审团的决定。

对于南洋来说,这只是六二年里的一个事件而已,尽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关于这一案件总会有激烈的讨论,在司法案例中,也被多次提及。

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只是国家历史中的一个插曲,唯一让人感慨的是,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企图插手案件的审理。

无论是基于什麽样的理由,所有人只是关注着案件而已,没有任何人企图利用个人影响力去左右案件。

就这样,一场舆论高度关注的案件,伴随着审理的结束,而结束。虽然引发了太多的争论,但也仅仅只是争论而已。

就在南洋人被这一审判吸引时,几乎没有什麽人注意到,在长安附近的海军基地内,一艘排水量超过6000吨的弹道飞弹核潜艇正式服役了,这是南洋的第一艘战略核潜艇。

它的服役,意味着什麽?

对于此,李毅安比任何人都清楚。

「如果发生核战争,躲在海洋暗处的它们将为战争画上句号!」

看着已经滑入海中的潜艇,李毅安说道:

「好了,从现在开始,总算是能睡个安稳觉了!」

尽管南洋是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但无论是空基战略轰炸机,还是陆基战略飞弹,都不是最终的杀手鐧,只有弹道飞弹核潜艇才是真正的杀手鐧。

弹道飞弹核潜艇通常在大洋中秘密巡航,并能在自身遭受核打击和国家被摧毁的情况下对敌方实施报复,因此才会被视为可以避免战争和冲突的核威慑。

「两年!」

李毅安对身旁邹同杰说道:

「我们的弹道飞弹核潜艇比美国晚了两年,比苏联晚了一年半,但总体上来说,现在我们还是追赶上了他们。」

「不仅仅只是追赶的,阁下。」

邹同杰显颇有些兴奋,甚至就连同语气也变得有些激动:

「我们的弹道飞弹核潜艇性能更优良,俄国人的「旅馆级」弹道飞弹核潜艇,仅仅只有3个弹道飞弹发射筒,仅射程不超过2000公里的弹道飞弹,而美国华盛顿级的飞弹舱内虽然设有16个弹道飞弹发射筒,但是他们装备的北极星弹道飞弹,射程也只有2200公里,而我们的「守护者」级不仅设有16个弹道飞弹发射筒,而且其使用的「卫士」弹道飞弹,不仅射程高达3000公里,而且弹头当量超过80万吨,可以说是目前全世界威力最强大的潜射弹道飞弹。」

3000公里丶80万吨!

这几个数字看似并不怎麽起眼,但是在这个时代,这两个数字所贮藏着的却是让任何国家都不敢轻举妄动的力量。

或许,南洋在核潜艇的研制上稍逊于美苏两大国,但是从性能和质量上,却远超过他们。有时候看似落后,实际上却是领先的,就像苏联一样,虽然他很快就追赶上美国,也拥有了自己的弹道飞弹核潜艇,可是它的潜艇仅仅只能携带3枚飞弹,而且射程很近!

这种追赶不是追赶,而是浪费!资源上的严重浪费!

「现在卫士B型飞弹也正在研制之中,预计其射程将突破3500公里,阁下,有了「守护者」级弹道飞弹核潜艇,只要愿意,我们随时都可以摧毁任何一个国家!」

在提到摧毁一个国家时,邹同杰的语气显得极其平静,就像是在提一件不值一提的事情似的,其实,这也就是南洋将领的共同的特点,曾经惨痛的教训让他们深知「先发制人」的道理,按照南洋的核打击策略,一但判定有国家威胁到南洋的国家安全,南洋就会在第一时间,采用「终极手段」摧毁敌国,从而保护南洋的安全。

「是啊,美国人和苏联人都说「在确保摧毁对方」……」

看着那艘已经启航的战略核潜艇,李毅安说道:

「但是「确保摧毁」只是保证自己有摧毁别人的能力,而「首先摧毁」就是拿着枪,随时准备开枪!

或许会有人说,这样太极端了,但是这里是南洋!毕竟,南洋只有几个中心城市,没有任何人愿意拿亿万人的生命去冒险,所以,首先摧毁也就是南洋的基本策略,这是截然不同的「确保摧毁」的战略。」

尽管从后世的经验来看,核武器最大的威力是在发射架上,但是从自身安全的角度上来说,还是「首先摧毁」更为稳妥。

「所以,接下来,我们不仅要部署更多的战略飞弹核潜艇,而且还要研究反导措施,确保,我们的飞弹可以打人家,但是别人却打不到我们,仅仅只是靠被动的防御是不能够保护自身安全的。」

李毅安口中的「被动防御」,指的是那些防护工程,什麽城市堡垒啦,什麽地铁站以及各种人防工程,它们或许可以发挥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想要确保安全,还要是在研究反导技术,早在几年前,南洋就开始在天箭2型飞弹的基础上进行了反导技术研发。南洋如此,美国和苏联同样也在研究反导技术。处于起步阶段的反弹道飞弹都是在已经服役的防空飞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将弹头改为核弹头,采取了以核抗核的反导策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