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旅游与农业找馀三元借钱(1 / 2)
第350章 旅游与农业找馀三元借钱
9月28号。
西江→雾都,G2高铁线。
南湖湘西土苗自治州,永顺县。
巍峨连绵的群山中,一条酷似钢混结构的铁路,自东向西,穿山越岭。
铁路两侧,依稀可以看到许多施工留下的标语。
『安全生产,人命关天。』
『事故源于麻痹,安全来自警惕。』
『集体的力量大无边,团结一心克万难。』
『G2线试运营时间:02年7月18日。』
而在远方。
青山环绕,绿水荡漾,木制吊脚楼鳞次栉比,灰色石板路蜿蜒崎岖。
上午9点。
大前寨的苗家老人,散坐在牌坊两侧,一边晒着太阳,一边遥望疾驰而过的子弹头列车。
对大前寨的人们来说,眼前的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
数以万计的汉子,喊着口号,开山筑堤。
数以百计的施工设备,咆哮轰鸣,昼夜不熄。
前所未见的超大型直升机,呼啸往来,吊运建材···
庞大的施工队,犹如穿山甲,仅用小半年的时间,就从东方凿过来,又奔向西方。
那些施工员,他们精神抖擞,他们斗志昂扬,他们仿佛拥有耗不尽的力量,他们带走了寨子里的小伙和姑娘···
当然,他们也留下许多东西。
比如从丰都核电站通过来的电力设备丶变电设备。
比如电话丶电视丶冰箱丶收音机。
比如利用山头和铁塔,打造的空中巴士。
这些空中巴士,类似观光缆车,采用多条钢缆和一节中等车厢组成,最大载重5吨,每天不定点发车,每小时最多20辆,最少2辆,可以连接周围几十个寨子,最终汇聚到永顺高铁经停站。
寨子里的人们,若想使用,可以到寨子门口等待,也可以通过寨子牌坊下方的通讯设备,提前预约,或办理牛羊等物资的托运。
而三个月过去,空中巴士不仅成为娃娃们外出上学必用的校车,也是各个寨子最主要的出行工具。
美中不足的是,寨子里的小伙姑娘,跟着施工队跑了,寨子里的劳力妇女为了赚大钱,跑去南洋,如今寨子里只剩孤寡老弱,里里外外变得无比冷清。
甚至一些重大节日,也没人组织和参与。
老人们回想往昔热闹和喧嚣,心有戚戚。
就在这时。
青灰色石板路的尽头,浮现出一个牛头···不,是牛角盔。
旋即一个魁梧雄壮,扎着牛鼻环的黒胖汉子,带着皮革护腕,穿着黑色兽裙,露着结实胸膛,犹如传说中的尤祖公(蚩尤),踏着轰隆隆的沉重脚步,渐行渐近。
紧接着,更多的黒胖汉子,绕过山坡拐角,出现在石板路上。
同时还有吹芦笙的,吹唢呐的,吹角胡的,敲蟒筒打板凳的···
寨子牌坊下的苗家老头老太们,齐刷刷瞪大双眼,只感觉汗毛耸立。
不是害怕,而是味道太正了!
尤其跟着施工队离开的小伙姑娘,现如今也全都回来,他/她们穿金戴银,跟在队伍后面,跳起熟悉的舞蹈。
更甚至,老人们还看到许多早就消失,或早就不用的老物件丶老工具,被空中巴士运过来。
唯一令人不解的是,队伍两侧多了许多扛着摄像机和举着话筒的人。
「家人们,这里是我国土苗自治州,最正宗的苗家老寨。」
「这里有苗家刺绣丶苗家银饰丶苗家蜡染···」
伴随主持人的话,漂亮的姑娘们抖动身上的银饰,摆出最美的姿态。
「家人们,这里正在举办重大节日庆典,持续一周,过期不候,想来的快点订票哦~~」
两天后。
大前寨的老人们,愕然发现,以前运过来的冰箱丶电视丶空调丶席梦思等等,全都被那群扮演尤祖公(蚩尤)的土匪,装进空闲的吊脚楼,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打造成旅社。
然后更多土匪来了,他们游山逛水,埋锅做饭,打扫卫生,张灯挂彩,扮演苗家人,接着奏乐接着舞···
再然后。
国庆节当天,东方电台来了。
等到晚间新闻播出,第二天,更多城里人来了。
「他们是假的!」
老头老太们很想说出真相,可惜语言不通。
甚至同属苗家的城里人,也因为分支不同,区域不同,土语不同,根本听不懂。
而不属于苗家的城里人,听着地地道道的苗语:「好浓郁的苗家气息!」
于是,天南地北的城里人,全来了。
数以千计的人们,围着盛大的篝火,载歌载舞,吃肉喝酒,摔跤斗牛,共筑盛世。
就连欧美新闻媒体,都进行了报导。
而像大前寨这种『仅在节假日开放』的旅游景点,在G2高铁线,包括G3(西江→建福)的两侧,还有上千个。
并且通过农业3.0,参与投资这些产业的人,数不胜数。
或者说,搞这些东西,三元农业赚了投资者的钱,投资者赚了游客的钱,游客们体验了苗家特色。
用时,游客们被『伪装者』发展成第二批投资者,参与养殖丶草药丶手工艺品等多方面的投资和开发,推动厂内周边产业的发展。
只是目前国内相对落后,人均收入不高,旅游行业也不怎麽发达。
第二批投资者,若想赚到钱,需要更多高质量游客参与进来。
因此新泰数据中心,向曾经乘坐高铁的高收入群体,以及三系产业的大客户,推送旅游信息丶岗位信息丶创业信息。
···
京城。
大礼堂,南湖厅。
北湖大总管,拿着手机,调出简讯,亮给上级,「领导,您说过分不过分,他们抢我们江城大学的学生丶教授,还有江城的企业高层也就算了,还明目张胆的给地区高管推送旅游优惠丶岗位待遇,这不是赤果果的挖墙脚吗!」
「北湖有两个高铁经停站,并且有两个产业园区,听说三元农业的总经理李昌恒,曾向北湖报价450亿,全款付清,这俩产业园,包括园区里的企业,全都归你们北湖,这不算贵,你们也相当于受益者。」
「领导,这不一样,产业是发展,人才是根基,他们挖了我们根基,以后还怎麽发展?您不能拉偏架。」
「你先回去,此事上级会认真考虑,找到稳妥的解决办法。」
「我不回去,我要在京城等。」
「···」
其实上级对南方四省的项目,也颇为头疼。
因为类似三元农业,或接近三元农业,或略微次于三元农业福利待遇的企业,并非没有。
比如外贸局旗下的红顶私人外贸公司,铁路控股的路段分包公司,电力下属的地区业务公司,供销社县级以上分设,部分发展好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比如公证处丶律师所丶园林绿化丶设计院丶规划院丶出版社。
但这些公司和单位,基本不公开企业性质,令许多人以为它们是私企。
甚至它们之中,有许多不为外界所知。
因为一旦公开,会令许多人感受到巨大落差,进而质疑公平性。
然后挤破头也要进去。
而三元农业现在面临的就是这种状况。
以前还好,知道的人不多,即便有些游客把消息带到外界,也不会引发多大轰动,顶多搞出一个城中村。
现在不一样,各种数据公开,又一次性招收那麽多人才,再加上南方四省的厂区不属于封闭化管理···
或许要不了多久,向往集体的人们,就会在高速铁路的两侧,自主形成一大批类似十里营城中村的聚集地。
「万亿基建计划,必须尽快提上日程。」
「若想跟上厂内发展,万亿不够,至少10万亿。」
「可印钞机全开,咱们现在也拿不出这麽多资金。」
「只能找馀三元借钱了。」
旁听的北湖大总管:「···」
「馀三元刚刚汇兑了2000亿美刀,手里应该没那麽多。」
「是钱的问题吗?是借材料丶借物资丶借技术,包括粮食丶食品丶水泥丶钢铁丶电子···草,这梅河口开发区,该不会是针对咱们吧?」
闲聊的上级们愕然之后,集体陷入沉默。
万恶的馀三元,原来在这等着呢!
····
远东贸易公司。
余阳走进大门,许久未见的前台妹子立刻打招呼。
「小老板,您二爷没事吧?」
「见到我,开心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