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90章 争储心思(1 / 2)

加入书签

第1090章 争储心思

事关天家私事,这些问题太过敏感,哪怕李云去问杜谦,杜相公大概也不会很实诚的回答他。

但是孟青会回答。

这位宣国公,还是半大小子的时候,就跟着李云了,是李云一手把他带起来的。

两个人之间虽然只差了五岁左右,但是当时二十出头的皇帝陛下,真实年龄可不是二十岁,这麽多年,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把孟青当成儿子在养的。

而孟青,也跟李云很亲,他虽然不会自认为是李云的儿子,但是改姓李姓之后,也把自己当成了李云的自家人。

因此,此时他才能直接回答李云。

李皇帝想了想,问道:「许他掌兵否?」

孟青很直接的摇了摇头:「不许。」

孟青看着李云,开口说道:「陛下,长安有长安驻军,如果有需要二殿下领兵,临时调派就是了。」

李云想了想,才默默点头。

在章武一朝,就藩地方的诸皇子,领兵或者不领兵,对于李云来说,都没有什麽太大的影响,只要他活着,不管是谁都掀不起浪花。

甚至,如果让诸皇子领兵,还可以飞速的扩大李家,也就是皇室的权力,让李家这个草莽之家,以最快的速度,成为天底下最庞大的势力。

这个庞大,是指占据天下四方。

而现在的李家,只能说是强大,而谈不上庞大,因为整个李家,真正强大的就只有李云一个人,李家其他人,少有领兵的。

做皇帝之前,李云也了解过许多历史故事,他曾经对于朱皇帝的一些做法不太理解,觉得朱皇帝将儿子分封出去,并且让儿子们各自掌兵,甚至封出了许多手握重兵的塞王。

这样一个封法,将来必然大乱。

七王之乱,八王之乱的殷鉴,距离朱明也不是特别特别远。

曾经的他,想不太明白,为什麽明明有这麽多教训在前,朱皇帝还是要这麽做,当时的李云觉得,朱太祖骨子里还是个老农民,眼皮子太浅,因此做出一些不智之举,最终导致靖难之乱。

如今,做了十年皇帝之后,他再回头去观望两个世界的历史,很多事情才豁然开朗。

朱皇帝是个农民出身,或者说,他乾脆就没有什麽出身可言。

他初登帝位,根本没有什麽皇室可言,跟李云现在的处境,几乎一般无二。

而想要最快的速度,将皇室的影响力,推广到天下各地,或者说,至少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并且感受朱明皇室,那麽个分封法,的确是最快的途径了。

到最后乱起来,也是乱到自家锅里。

如今的李云,满十六岁的儿子就只有三个,假如他现在突然没了,若是有哪个权臣控制了军队然后篡了位,他的儿子们,连说话的声音都不会有。

即便有,也很少有人能听得见。

皇帝陛下一个人默坐许久,最后才看了看孟青,开口说道:「这个事,我再细想想,不过让他就藩长安…」

「倒是不错的。」

皇帝看了看孟青,笑着说道:「我还有不少政事,今天咱们就说到这里,过两天,你带着你家里人再进宫一趟,咱们再在一起吃上一顿。」

李皇帝笑着说道:「你家里的儿子,也带到宫里来,我给他荫封个官。」

孟青深深低头:「臣多谢陛下。」

说完,他才小心翼翼的低头,退出了甘露殿。

孟青离开之后,李皇帝又是一个人默坐良久,在他桌子上,堆了两摞文书,左边只有一二十份,是他今天必须要亲自处理的文书。

另外高高一摞,则是昨天一整天,太子已经处理过的文书,中书专人誊录之后,又送到了李皇帝这里来。

此时,皇帝依旧很有耐心,太子处理过的文书,他都是一一再看一遍。

等到处理完一天的政事,外面的天色已经黑了下来,李云伸了个懒腰,走出甘露殿外,活动了一番身子,然后照例练功行拳。

这几年时间,他勤练内家拳不辍,虽然没有什麽太神奇的变化,但是精力上,比起前两年,的确有明显的长进。

做完功课之后,皇帝陛下才一路来到了后宫寝殿,寻到了皇后娘娘,夫妻二人说了番话之后,便一起和衣而睡。

躺在床上,李云抚摸着薛皇后已经微微隆起的小腹,然后看了看自己的发妻,轻声道:「元儿知道了罢?」

薛皇后点头:「前几天我去跟他说了。」

「那好。」

皇帝摸了摸皇后的发梢,笑着说道:「明日,就公布出去罢。」

薛皇后伏在李云怀里,轻轻点头。

「好。」

………………

又过了两天时间,在家里歇息了两天时间的宣国公孟青,终于离开了自己的府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