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5章 热心与手段(2 / 2)
如果真有一个皇子,将来愿意吃这个苦,也有这个能力,将来在肃州封一个肃王,似乎…也是一手好棋。
但是李铮不太合适。
这段时间,李云一直在思考李铮的去处,现在或者准备,将他封在成都做蜀王,或者乾脆就让他去关中,去长安城做秦王算了。
如果做蜀王,李云就准备给他一些兵马。
如果是做秦王,那麽就不打算给他什麽兵力了,只长安军调动的时候,给他些临时差事。
想到这里,皇帝陛下看向了越王殿下离去的方向,轻轻叹了口气。
「这孩子,还真是个热心肠。」
………………
很快,一个年关过去,时间来到了章武十一年。
大半个月时间过去之后,朝廷结束了春节休沐,开始恢复正常,在新年的第一次大朝会上,皇帝陛下公开宣布,让太子正式进入政事堂,署理一部分政事。
这个任命,几乎是把一部分皇权,让给了太子殿下。
这样一来,皇帝那里会清闲不少,几位负责辅佐太子的中书宰相,却会更加忙碌几分,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不仅要负责自己的事情,还要尽量保证,太子殿下不要出错。
同时,也是在这一次大朝会里,皇帝陛下宣布,让原吏部侍郎郭攸,进入政事堂,成为第五位宰相。
这位吏部侍郎,也是老资格了。
当初李皇帝任婺州刺史的时候,郭攸便是婺州下属几个县里,其中一个县的县令,后来李皇帝开始创业,他就一直跟着李云。
这些年,杜相公一直挂着吏部尚书的职位,没有卸下来过,但是因为杜相公几乎每天都去中书,很少去吏部,吏部的大小事情,都是两个侍郎负责。
郭攸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做了许多年吏部尚书。
坊间以及朝野,常有人以「郭尚书」来称呼他,甚至有人把他叫作「锅尚书」,意思吏部的功劳是杜相公的,有了什麽错处,却是这位背锅尚书的。
但不得不说,朝廷里,也就是这位郭侍郎,最适合进入中书拜相了。
除了新晋的郭相公之外,这一次大朝会,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的是,皇帝陛下并没有罢黜宰相陶文渊,这位已经被人叫作「跛脚相公」的陶相公,依旧被皇帝陛下留在政事堂里。
这其实也不奇怪,毕竟陶相公在更多的时候,更像是个符号,像一个象徵。
他代表着「旧学」的读书人,代表着传承许多年,从旧周一直到如今的斯文元气。
李皇帝虽然推广事功的新学,但是并不排斥,也不打压旧学,也需要给这些旧学问,留下些生存的土壤。
陶文渊就是个很好用的符号,他在中书一天,天底下那些存量庞大的旧学读书人,心里就会多少存留一些希望。
很快,一些要紧事情宣布完毕,皇帝陛下站了起来,看了看众臣,笑着说道:「今日是开年第一次朝会,是个好日子,同时朝廷也已经歇息了半个月,诸卿如果有要紧的事情,都可以在朝会上提出来。」
「大夥一起集思广益。」
皇帝陛下这话一说,殿中立刻热闹了起来,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整个太极殿,变得叽叽喳喳起来。
李皇帝听了一会儿,摆手道:「罢了罢了,还是挑选重要的事情,先报中书罢,诸位先聊着,朕先歇息歇息,一会儿回来。」
说罢,他背着手,离开了太极殿。
皇帝陛下前脚离开,后脚就有一群官员,围住了新晋的郭相公,不住恭喜。
姚相公与杜相公对视了一眼,然后看了看这位新升上来的前礼部侍郎,又看了看空空的帝座,心中忍不住生出了些感慨。
「吏部这个时候换人…」
姚相公在心里喃喃低语。
「那今年上半年的补缺。」
「就全看陛下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