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聪明人(1 / 2)
三司审问孙昕等案犯,鲁王勾结倭寇,出售军备的证据已经具备,北镇抚司已经派锦衣卫去兖州了;
江南巡察御史风闻奏事,怀疑鲁王与海寇勾结截杀使团;
泉州知府陆明哲在这时上折,表示年前泉州大牢发生火灾失踪的海寇匪首找到了,他们招供,截杀使团一事系鲁王丶会昌伯丶靖远伯等人与福建陈氏等豪族勾结,为阻止朝廷开海禁所为。
摺子一上京,满朝皆惊,个别人相信,个别人质疑,绝大多数人围观,和潘筠一样,每天瞪着两只大眼睛吃瓜吃到撑。
但!国之大事,细想总让人心痛,所以吃瓜之馀,朝臣们又忿怒,又在寻找解决之道。
大臣们也是人,是人就喜欢跟人唱反调,越不让他们干什麽,他们就越想干什麽。
见这些皇亲国戚,权贵勋贵和地方豪族都不想朝廷开海禁,那他们就非得开!
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案子没查清楚,但开海禁之策却是越来越稳固,打开的港口越来越多。
毗邻京师的天津都打开港口,置市舶司,开始允许民间船只停泊交易。
潘筠看戏看得津津有味,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和她爹丶她二师兄打听朝堂上发生的事。
尹松正巧与她有一样的爱好,俩人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快乐;
连薛韶都成了她的情报来源,因为他二叔是大理寺少卿,不巧,正是主理此案的官员。
三司掌握的证据远比潘筠预想的要多,他们不仅把两个案子都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至还为两个案子产生的根由开了两次讨论会,为的就是杜绝此类案件再发生。
薛瑄认为:「法理治国,当在预防,而不只是有罪惩罚,令人恐怖而不犯,预防,应当是从各个方面的。」
三司中,亦有不少官员赞同薛瑄的看法,而不是和众多看官一样陷于几桩权势之争中。
薛瑄再一次拒绝王振的邀见,将三司的处理意见夹在公文夹中带走。
赵大人急匆匆追上,低声道:「大人,王掌印已经是第二次邀见,您……真的不见一见吗?」
薛瑄:「他是内官,我是外官,职责没有相交之处,见之无用。」
赵大人心中感叹他这上司还是这麽硬,却不得不低声相劝:「两桩案子已经查得差不多,北镇抚司不日就会秘密押送鲁王回京,此事不公开,显然陛下还念着宗室之情,若不与王振合作,此事怕是……」
「不了了之?」薛瑄接过话,面沉如水:「鲁王受罚本在明律之内,若为了让他受罚便与王振合作,岂不是结党营私?」
「为让鲁王受应有的处罚,怎会是营私呢?」
「所以你也承认这是结党?」
赵大人噎住,说不出话来。
薛瑄沉声道:「既然是应有的惩罚,为何要结党才能达成?我们站在断桥边,不当为了过桥跳进河里,而是应该把桥接上,从桥上过去。」
赵大人:「即便那桥有可能修不起来?」
薛瑄:「修不起来,我宁愿等死于桥头,也绝不下污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