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狼狈为奸(1 / 2)
第769章 狼狈为奸
连云堡这种地名,在大唐即使没有数百,十几个还是有的,就连小勃律都有个连云堡。
但是泾川那边的连云堡,乃是开元后新设戍堡,它附近还有一个已经废弃的故城,名字相当响亮,那便是:长墌城!
第二次浅水源之战,太宗便是在此地大破薛仁杲,一举扫平关中西面隐患。
由此便能看出,达扎路恭此番攻打关中在此扎营,那可是做足了功课。而大唐这边由于一百多年没有什麽势力进犯关中,昔日的防线也变得相当废拉不堪。
当年战略要地高墌城已经废弃,城池所在的宜禄县,新县城已经在高墌城西北,也就是宜禄城。这里交通更方便,但是战略地位比起高墌城大为不如。
墌,城墙地基的意思。高墌顾名思义,是建在一处高出周边河谷许多的高台上,从防守上来说非常有利。
它是一块山川包围的谷地中,凸起的一个高台,有点「万花丛中一片绿」的意思,天然就是这一带的防御核心。
然而没了军事威胁,高台的地形对于日常耕作与商贸来说,都是额外的负担,自然是能省则省。
因此高墌城后来也毫无争议的被废。不打仗,没有国防压力的时候,武器往往还不如烧火棍好用,自古便是如此。
吐蕃人不敢将营地安置在险象环生的高墌城旧址,而是十分谨慎的将其设立在长墌城旧址附近的连云堡。
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可谓是进入关中平原的桥头堡。高墌城容易被人断后路,又无旧城可以据守,吐蕃人也不会下贱到去这里缅怀唐太宗。
已经入夜,长安都亭驿内临时设立的「都督府」大堂,众将都是看向墙上挂着地图沉吟不语,丝毫没有关注周围简陋的陈设。
多方消息验证,吐蕃军已经陈兵长墌城故地,兵临浅水源。显然,达扎路恭就是等着汴州军入高墌城故地,然后在周边的浅水源决战。
别问,问就是这一带只有浅水源适合大规模决战。吐蕃人兵力雄厚,达扎路恭当然要找一块可以发挥出兵力优势的地方,跟汴州军一决雌雄。
而泾水流经长安这条两山夹河道的狭窄谷地,并不适合万人级别以上的兵力展开对战,反倒是适合守军层层设伏。
吐蕃人有备而来,并不是头铁胡乱瞎搞,没有冒进实属谨慎。
现在摆在方重勇和汴州军诸将面前的问题是:要不要前出到高墌城附近抵御吐蕃军。
又或者是泾水的出口泾阳摆出阵势,迎战吐蕃。
再不济还有摆烂打法,将长安让给吐蕃军,等吐蕃人进了长安以后,等待他们的是无穷无尽的麻烦。
孤军深入远征大城,若是不能长期据守,很少有能全身而退的。
如果汴州军不管不顾,后撤到华阴,反而有机会趁着吐蕃军入长安的机会,反手捅一刀。
只不过那样的话,方重勇在政治上就比较被动了。
「诸位,这次吐蕃人来势汹汹,你们以为如何?」
坐在主座上的方重勇,环顾众人询问道。
火光照耀下,大堂内的李筌丶车光倩丶元载丶何昌期等人全都面色阴晴不定,谁也没有开口说话。
很多时候,他们是不怕「打快仗」的,以快打快,以乱制乱,反倒是容易处理。
怕就怕达扎路恭这样「打慢仗」的人。因为慢,所以准备充分,不好打闷棍。
「官家,以下官愚见,不如向东后撤二十里,在渭南县屯兵,把吐蕃人引到长安周边来打。」
见没人开口,元载硬着头皮对方重勇叉手行礼建议道。
退避三舍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但这里其实包含了一个军事上的战略欺骗。元载说的,跟退避三舍中隐藏的意思差不多。
「枢密副使觉得如何?」
方重勇不置可否,看向李筌询问道。
「元长史所言,不能说错,只是……」
李筌欲言又止。
他是枢密副使,可是他想说的话,却不光是军事方面的。
「有话但讲无妨。」
方重勇微微点头,依旧是不表态。
「下官以为,关中人心未附,倘若放任吐蕃人攻长安,恐怕关中父老也会将我等跟吐蕃人视作同类。
官家此番西征,除了抵御吐蕃军外,同样也想收拢关中人心。放任吐蕃攻长安,长远来看并不可取,弊多于利。」
李筌娓娓道来,直指元载计划里面的最大漏洞:如何收拢人心!
吐蕃人来了,朝廷跑了,官军躲着。
吐蕃人走了,朝廷又回来,官军也回来了。
这样的狗朝廷,怎麽可能得人心?
「车将军,你觉得如何?」
方重勇看向车光倩询问道,依旧是没有表态。在场众人谁也看不出他到底是怎麽想的。
此刻方重勇就好像是一个有耐心的好听众一样,无论下属说什麽,都不会打断他们的话,更不表态支持谁反对谁,更不会在事后清算。
当然了,这对于出谋划策的人来说,绝非毫无压力。毕竟,在家里说什麽无所谓,在职场上,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的。
此刻车光倩就感觉压力山大。
「官家,末将以为,吐蕃人是有备而来,又得凉州丶兰州等重镇,士气高昂。
如果我们仓促迎战,赢了还好说,输了的话,那就真要在长安打守城战了。
所以不如大军屯扎邠州,在邠州以北设立多道防线,木栅拒马深沟壁垒阻之。
长安以北的群山之中有不少山道,可以容纳小股部队穿插其间。我们小股精兵绕后,袭扰吐蕃军粮道。
待吐蕃粮秣渐少,士卒疲敝,军心浮动时,再反戈一击,方为上策。」
车光倩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简单概括两个字:苟住!
按他的意思,拒敌于外是对的,但不能直接莽过去决战。大方向对了还不够,影响战争胜负的往往是细节。
「官家,士气可鼓不可泄,吐蕃军来关中也是立足未稳,不如直接一棍子把他们打死好了。此刻正是进击的时候,越是拖,民心士气越是变数大。
要知道,我们也没有经营关中啊!」
何昌期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场众人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意见,而且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
吐蕃人初来乍到立足未稳,所以该打。
吐蕃人锋芒毕露急于求战,所以不该打。
为了争取关中民心,所以要御敌于外。
为了拉扯出更大的战略空间,所以要把敌人拖到长安来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