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77章 大婚(上)(2 / 2)

加入书签

「既然发了请柬,都想来瞧瞧燕王的态度。」祝高阳道,「尤其南方门派,其实对这位北王只闻其名。」

商浪惊叹:「好多张席。」

三人走过长路,转入了园中,确实池塘山石,花树错落,其间林林总总摆着几百张案桌,只此一园,已超过了天山剑宴一倍。

自然也更鱼龙混杂,裴液有些惊叹地看着,大概这时候才意识经过天山剑宴之后,神京竟然还有这麽多自己不认得的门派。

商浪探着头:「祝哥,洞庭的人坐哪儿。我们跟你坐呗。」

「别别。」祝高阳掰过他肩膀,「咱们三个自己找地方坐就是,都是江湖朋友,坐哪儿都一样。」

商浪茫然:「为什麽不去洞庭,我还想见见鹿尾真传呢。」

裴液侧头:「可能邢栀姐也来了,他怕受管。」

商浪恍然。

祝高阳没在意两位年轻弟弟说什麽,他俊面松姿在这里刚刚一立,就已有认出的人上前寒暄,男子时而抿唇相望,时而哈哈大笑,最终被拖着进入了一方五案相邻的石下,临走前记得回头招呼了一下两人。

裴液和商浪跟着他落座。

此方自然也不是无名之辈,都是年轻俊彦挑了块地方聚在一起,显然主要是南方江湖,衣裳裙袂都是南边形制,也间着些北人。

裴液跟在男子后面,一眼就瞧见了宁树红和王守巳,还瞧见了边未及的面孔,祝诗诗坐在宁树红身旁,拄着手盯着只有酒果的案桌。

此时祝高阳一走进来,哗啦啦都站起来一片,男子在南方同辈间的声望堪称惊人,有的认得这副形容,有的不认得,但也早就是耳边的传说,一时全是笑语惊声。

商浪显然早已习惯,牵着裴液就跟在后面落座。

「你放心,只要有祝哥儿在,咱们就能做个隐身人。」他偏头道,「一时半会儿没人注意咱们的。」

不过这回他说错了,话音未落一个女声就在旁边响起。

「裴同修这些时日在做什麽,那回不是说会在修剑院待上一个月吗?」趁着场上热闹,宁树红也走了过来,笑道,「问姜小道长也不知道裴同修去向。」

「练剑,练剑。」裴液有些尴尬,「在别处练剑——宁同修和王同修这些天进境如何。」

「得亏裴同修那日解我命感之难题。」宁树红道,「这几日我进境一日千里,王守巳现下根本打不过我了。」

「谁稀罕打得过你。」王守巳从后面转过来,却是牵了一下裴液,俯身低声道,「裴哥。」

裴液一惊:「干什麽?」

王守巳依然压低声音:「神京现下有些传闻,说琉璃剑主其实已经入京了,只是没有露面……」

裴液沉默一下,点了点头。

王守巳肃然起敬,搓了搓手:「裴哥,你答应我要代我问候的。」

宁树红早在一旁听见,也凑过来:「我也是。」

裴液笑:「好说好说,你们快快回去吧,别围着我了。」

一番寒暄之后众人终于落座,所聊也总脱不出北方风物与南方之分别,往深些则剑论剑理,谈论近月来神京剑界诸事,裴液难免在里面听见几回自己的姓名。

果点酒茶来往不绝,显然这二三十人之间也未必全都熟络,总有讲不完的话。

裴液就跟身旁的商浪聊东聊西,一边想着下午的事情。直到商浪疑惑地请他回想一下自己什麽时候透露了祝哥冒名之事,裴液才认真表示有些困乏。

直到日上三竿,钟磬三声传遍了宅邸,乃是吉时到了,承天门外迎亲队伍正要接上公主,准备回程。

……

李幽胧坐在镜前,安静不动,望着镜中的自己。

这张脸很年轻,是二八少女的脸,此时都已细细点上了妆容。

身后的女子拢过她丝绸般的头发,仔细地一绺绺儿编好,然后温柔地按上大块或小片的金玉之饰。

「雍戟一表人才,又是世子,大唐难得的好郎君了。不打打杀杀的话,人其实也挺有趣的,平时懒懒的像个没睡醒的狮子,不发火,也愿意跟你开玩笑。」女子一边弄着,一边轻声,「就是短命了些。」

李幽胧乖乖地任女子给她打扮头面,安静一会儿:「长姐,我要做什麽吗?」

「再过几个时辰,你就是世子妃了,就别和我多讲话了。」李西洲满意地看了看自己的成果,然后俯下身把胳膊从后面拥住她。

轻声道:「我知晓你在这里憋闷,我把你嫁去北边,唯一的希冀就是你能在北边能过得开心些。驰马,大雪,怒风,一望无垠……多令人痛快。」

李幽胧抬起手握住她的腕子,咬了咬下唇,忽然就哭了起来。

「其他人都有李凰管,唯独你是李曜自己纳妃的孩子。人家说长姐如母,你也教我真体验了回做『长姐』的感觉。」李西洲抚摸着她的头。

李幽胧扭身一歪,伏在女子腰间呜咽着。

李西洲笑笑:「好了,又不是生离死别。皇宫里清醒的人少,你是一个,你身负麟血,无论到了哪里,要负起这份责任来。」

「……嗯。」

李西洲将她扶起来,为她擦乾了眼泪,重新理了理歪斜的头面。这时候朦儿进来,李西洲朝她点点头,把李幽胧的手交给了她。

李幽胧走出朱镜殿,向着皇后与众妃行礼;来到紫宸殿外时,又朝着遥遥望来的那袭黄袍行礼;当走出承天门时,她又是清清淡淡的一张脸了。

清思殿她住了许多年,离开前什麽也没有带,一切旧物全一把火烧掉,只将一本童年时背的老旧集子裹在了怀里。

四方静穆之中,她登上了气派的婚车,爆竹齐鸣,钟磬敲响,皇城里放飞了不知多少白鹤与鸳鸯,长龙般的队伍驶离皇城,朝着东边而去。

夹道的百姓们兴奋地呐喊欢呼,几乎是多少年来神京最热闹的一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