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 布局南洋(2 / 2)
怕不是要和章献明肃一般,将权力拿到死!
这怎麽可以?
绝对不行!
而且,这样也不体面。
这两个月,向太后单独称制,已经感受到了朝野内外的人心趋势——大臣们,特别是青壮派大臣,都已等不及,让六哥亲政了。
所以,姑后真要重新称制。
搞不好,会有人喊着『韩忠献公之事,吾可为之』,直接逼宫。
想到这里,向太后就在心中暗暗算计起来。
「是该让姑后,多忙忙类似的事情了……」
正好,这朝中上下,不是都在担心,将来六哥身边,会被来自熙河的『羌氐之女』充塞吗?
那就扩大遴选范围和规模,让有资格入宫的适龄女子,都到宫中来。
让姑后去挑去选。
最好每年都来这麽一回。
如此一来,姑后的心思和精力,都被牵扯到了这些事情上面,应该也就没有馀力,再来折腾朝政了。
过个两三年,六哥也长大了,姑后就算再想怎样,也都将无能为力。
……
赵煦回到福宁殿。
石得一就迎了上来。
「大家……」
「都知来了……」赵煦微笑着招呼起来。
「臣恭听德音指挥!」石得一俯首拜道。
「我记得,去年的时候我曾命都知在探事司中,培训一批会南洋诸国语言的逻卒?」
大宋朝有同文馆,专事外国语言(包括各地少数民族语言丶方言)。
而,汴京城作为一个仅次于唐长安城的开放性国际贸易城市。
外语语言人才,极为丰富。
同时,外国人也很多。
像什麽大食人丶波斯人丶天竺人丶拂菻人(自称的,实际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拜占庭来的)以及以赐乐业人,应有尽有。
各种宗教,也都在汴京城有着分庙。
比如说,汴京城的夷门坊里,就既有大食教的清真寺,也有景教的教会,还有以赐乐业教的教庙,在那里甚至还能找到祆教的祭坛!
这些在如今这个世界的其他地区,只要见面就会互相火并的宗教,在汴京城的夷门坊内,却是一片平和的景象。
所以,赵煦早早的就让石得一,专门从探事司里选拔,有语言天赋的人才,然后利用汴京城的优势,培养相关语种的逻卒。
本来,这个事情是有些难度的。
但,去年淮南大旱的时候,一赐乐业人跑出来,敲锣打鼓的捐款捐物,以求统战价值。
而赵煦也如他们所愿,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些家伙。
对这些流浪者,赵煦谈不上好感,也谈不上恶感。
但他知道,这些人是很好用的棋子。
首先,他们够贪婪。
其次,他们够弱小。
最后,他们走南闯北,流浪地球,见多识广,却人厌狗憎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是拉仇恨的一把好手!
于是,无论是欧罗的国王,还是中东丶中亚的苏丹丶埃米尔,还是后来的蒙古人,乃至于现代大洋彼岸的灯塔。
每一个用过的都说好!
这麽多用户,都使用过,而且好评率极高的产品。
赵煦没理由不利用。
所以,赵煦早早的就让石得一,在这些以赐乐业人群体里,招募了一批人,用来充作语言教官。
这些人加上同文馆原有的人才储备,基本上就够培养一批精通南洋语言的逻卒了。
石得一听了赵煦的问话,稍微楞了一下,想起了这个事情,连忙答道:「回陛下,臣自奉诏后,不敢懈怠,今探事司已有精通南洋诸国语言文字者十馀人……」
「嗯!」赵煦颔首:「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把他们都派出去吧!」
「去明州,去找宗良国舅,国舅会安排他们乘船出海,前往南洋诸国……」
「而他们的任务是……」
赵煦坐直了身体:「记录所经国家风土人情产出,打探其国中虚实,并结交诸国人物……」
「只要能完成任务,顺利归来者,皆授三班借职!」
石得一咽了咽口水。
三班借职?
有品武臣!
在官本位的大宋,一个官身,胜过千贯赏赐!
更不要说,还是正经的有品武臣!
「此外……」赵煦继续说道:「愿往之人,无论成败,其父母妻儿,朕养之!」
魏武的名梗——汝勿虑也,汝妻子我养之。
在封建社会,其实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兜底。
而且,很少有统治者会做这种兜底的承诺。
就算做了这样的承诺,能落到实处的,也没几个。
多的是,将士们在前线厮杀,马革裹尸。
而后方他的妻儿却无人问津,倒毙于饥寒之中。
好在,赵官家们在这方面的信誉很不错。
说兜底就一定兜底!
历代赵官家,都在皇城司里养着多则数千,少则数百的剩军。
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在战场上负伤的残疾老兵。
同时,对于为国捐躯者的福利,也一直在跟上。
像是昨天,赵煦在给自己父皇上尊号后,除了赏赐在京文武官员外,还下了一道旨意——以先帝加尊号故,诏免熙宁以来死事孤寡免役钱丶免行钱丶青苗钱(便民低息贷),并月给米一斗,钱五百文。
这是每代赵官家在坐稳江山后,都会做的事情。
虽然,【死事】的认定标准比较高。
可至少,赵官家们是认帐的。
故此,石得一在深深吸了一口气后,拜道:「陛下鸿恩如天,探事司逻卒,必当感激涕零,为陛下披荆斩棘,死而不悔!」
赵煦轻轻嗯了一声,吩咐道:「都知去办吧!」
出海外航,风险极大,若无重赏,想要汴京人冒着回不来的风险,跑去南洋,几乎不可能。
「诺!」石得一再拜,正要回去落实,却被赵煦叫住了。
「对了,都知,让他们出发的时候,顺便代朕给知明州陈睦传旨!」
赵煦说着,就从桌案上,拿出他已经写好的一道旨意,交给石得一。
「诺!」石得一恭敬的接过旨意,再拜而辞。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