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68章 长安之南(2 / 2)

加入书签

李世民无言一笑,道:「一般一些也挺好,这样就挺好的。」

今年大朝会,又来了几个高卢人,倒也让今年的朝会多了几分别开生面。

朝会之后,李承乾就听说了太子去见英公的事。

本来没什麽大事,可是上官仪却跑来解释了,他慌张地作揖行礼道:「陛下,太子听闻英公病重才去探望,太子心性纯良,却无他想。」

「朕自然清楚自己的儿子,上官兄不必如此。」

上官仪还是低着头一副请罪的样子。

李承乾觉得自己喝问一句,他多半就要以死铭志了。

「上官兄……」李承乾揣着手走到殿外,走到他身边,道:「你觉得太子去见英公,给英公看病是他自己的想法吗?」

上官仪神色又多了几分慌乱,他再一次行礼道:「臣……」

李承乾叹道:「朕当然也清楚,这不是你的想法。」

闻言,上官仪长出一口气了,可心中的石头依旧还悬着。

「不只是你,换作他人大多都不敢让太子这麽做,唯独朕的父皇,让太子去见英公是父皇的意思,也是为了让太子自己去争取,为将来登基做准备。」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李承乾再看一眼上官仪,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以后再有这种事情,不用这般慌乱地来向朕解释,你可以与东宫的众多属臣商议一番,你觉得朕安排这麽多人教导太子是为了什麽。」

上官仪又道:「臣枉费陛下心意,臣失职。」

李承乾一边走着背对着他摆手道:「退下吧,烦了。」

上官仪再一次行礼,道:「臣告退。」

太子去见英公之后,接连半月都在英公府与东宫之间来回走动。

今年的夏天,李治回到了长安城,他带来了一驾车,这驾车不用牲口拉,也不用人力推,只要给它喂煤石,它就能动。

这驾车有六个轮子,是用铁皮铸造的,看着像是一个装了轮子的大炉子。

在一众兄弟姐妹面前,李治第一次让车子动了起来,车子吞吐着蒸汽与黑烟,缓慢地行进了三里地就停下了。

再看李治让人忙碌地敲敲打打,似乎是坏了。

李丽质叹道:「稚奴,还真是……」

现在的李丽质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她的儿子已继承了杜家的所有财权,与杜荷早就隐退了,偶尔会去北苑走动,看看近年来的朝中事,作为消遣。

东阳道:「挺好的,至少这车动了。」

李承乾笑道:「确实挺好的。」

李丽质低声道:「我怎麽听说近来稚奴与小武不太对。」

东阳道:「小武?」

「嗯。」李丽质接着道:「小武是个很激进的姑娘,前两年她还说女子兴办作坊,兴办商铺是大唐的下一个巅峰期」

李治灰头土脸地跑来道:「让皇兄与姐姐见笑了。」

李承乾道:「无妨,这已经很好了,朕给你三千贯钱,去洛阳建设一个作坊,那里有运河,将这个东西用在船上试试。」

李治又如醍醐灌顶,忙道:「谢皇兄指点。」

乾庆二十八年,李治的事业开始突飞猛进,有道是一朝功成,往后就是一马平川。

李治造出来第一台用蒸汽机驱动的大船,这艘大船就在运河航行,不需要借用人力就能够逆流而上。

其实李承乾一直对这个蒸汽机不太满意,不论是造型性能或者是大小……但总归是有了,至少这也算是造福后世了,大概吧……以后总不会更坏了吧。

终南山位于秦岭的中段,长安之南。

李承乾见到了那个每天都在挖终南山的人,偶尔会有人去帮他,多数时候他都是一个人挖着。

英公道:「陛下,太子时常来看望老臣。」

两鬓微霜的李承乾望着山顶道:「英公,这些年有劳你了。」

李绩退后一步,行礼道:「臣不敢让陛下说有劳。」

李承乾道:「英公,你与朕歇一歇吧,朕知道若朕不退,你们这些老臣也都不愿退。」

年迈的英公,一直以来在朝中军中如一头镇山虎的英公,竟然在此刻流下了两行眼泪。

让英公落泪的原因,不是陛下让自己告老,而是陛下想退了。

人能够有一个明主追随,在当年的乱世中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李绩觉得自己这一生遇到明主了,他遇到了李唐,遇到了李世民,也遇到了如今这位皇帝。

英公陪着陛下出游终南山后,深夜请见了太子。

谁也不知道英公深夜见太子是为了什麽事,只是在朝野的议论中,英公与太子谈话一整夜。

后来才知道旨意传到太极殿,众人才得知这位比太上皇还年长五岁,年过八旬的英公终于告老了。

英公是国之柱石,为李唐社稷支撑了数十年之久,这一刻终于可以让这位镇山虎下山了。

紧接着,刑部尚书狄知逊,兵部尚书于志宁告老,吏部尚书杜正伦陆续告老。

在六部尚书有三位告老之后,朝政又维系了数月,直到乾庆二十九年,五十七岁的皇帝告老了。

皇帝告老的这天,长安城内数以万计的人们挤在朱雀门前,他们见不到告老的皇帝,却在朱雀门外,向着太极殿高喊着自己的不舍。

长安城外,数十万计的人们跑到城门外,不知道的还以为关中造反要攻打长安城了。

接连数天,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长安城外,有的就站在城外,有的乾脆坐在城墙根。

皇宫内,李承乾看着穿戴天子衣冠的儿子,叮嘱道:「朕与你说的,你可都记得?」

「儿臣记得。」

「好,即位吧。」

「喏。」

皇帝的位置就在太极殿内,三十五岁的太子于菟有些颤抖地走上台阶,当年迈的掌班杨内侍高声念诵着旨意,皇帝的新年号就此落定,年号上元。

上元初年,新帝下达了许多任命,上官仪任中书令,高季辅任侍中,张柬之任谏议大夫,任裴炎接任兵部尚书,刘仁轨任吏部尚书,狄仁杰任刑部尚书,皇帝旨意继续奉行以贞观所倡导,乾庆年间所坚定的作风,戒奢以俭,居安思危的准则必须坚守,依旧宣扬并且鼓励人们阅读郑公事迹,背诵郑公留下的话语。

上元二年,五十九岁的李承乾抱着乖巧的孙子李适之,身边是正在喝茶的父皇与英公,两位老人家都年过八旬了。

李承乾又叹道:「这孩子都当皇帝了,还有这麽多事要来问朕,烦矣。」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