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66章 太子的团队(2 / 2)

加入书签

多数盐商都破产了,不讲道理的皇帝让他们武德元年开始罚,开始补缴,武德九年,贞观二十年,乾庆二十五年,前后五十四年。

这根本没人能够付得起这些赋税,要明抢就直说……

甚至在两淮地界还出现了几支造反的兵马,被迅速扑灭了,那些盐商收买了私兵也就是所谓的部曲,在为了群众利益的大唐兵马面前,他们的造反显得不堪一击。

崇文馆在军中多年的教导与训诫真的不是白做的,自陛下登基后的二十馀年间,崇文馆一直有将夫子派去军中,而其中教导最多的是一个理念,折冲府的将士们都是乡民中来的,他们将来也要回去。

他们保卫家国,保护身后家人与乡民,都是爹妈养大的孩子,所做的一切,哪怕是战争,也是为了万千乡民的利益与安宁。

其中没有皇帝个人的好恶,所以在春明门,每年都有一大群孩子宣誓,经年累月,如今这些护卫皇帝下扬州的兵马,都是在春明门前宣誓过的年轻人。

他们一起宣誓过,互相见证过,当皇帝说要让盐降价到五钱一斗时,这些年轻的将士们便会将皇帝的理念贯彻到底,因为皇帝说到做到,绝对不会食言。

哪怕与吐蕃二十年的君子之约,皇帝都没有杀了松赞干布,言而有信的皇帝能服众,也得人心。

乾庆二十五年,就要入秋时,李承乾坐着车驾离开了瘦西湖,就在两淮地界到处走着,有时候也会在一些名胜之地流连几天。

乾庆二十五年,深秋,李承乾来到了寒山寺。

在姑苏城外有一座枫桥,每每到了秋季这里的景色都很好看,李承乾来这里是想体验夜泊枫桥的意境。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但这里枫树只有一棵,寒山寺也不敲钟,那些僧人知道皇帝来了,寺里的和尚全部跑光。

李承乾没有为难他们,而是让人画了一幅画,画中有着姑苏城与寒山寺,扫兴的离开了。

皇帝离开后,刘弘业与李义府两位监察御史又杀了很多人。

寻常百姓都是茫然无措的,他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麽,他们只知道两位监察御史杀了很多人,杀了人之后,盐的价格就变成了五钱一斗。

中原的盐绝对是足够的,哪怕人口再上升一倍,中原的盐也够吃。

哪怕是将来送去了中原各地,盐价都是五钱一斗,谁敢将盐价提高半钱,可以上告朝中,御史会再来杀一遍。

扬州发生的事大抵如此。

平日里,高季辅总是蹙眉不语,他摆出一副有心事的样子,站在陛下身边一站就是半天。

李承乾喜安静,身边有个话不多的老臣相伴,这种感觉很不错。

乾庆二十五年冬,李承乾顺着运河来到了河北地界,河北是中原的粮仓,辽东与河北有着十分丰富的矿藏,还有广袤的田地。

在涿州,李承乾吃到了辽东的大米,这大米很香,很美味。

在各地走动时,又有一份急报送到皇帝的面前,当今太上皇病重了。

得此消息,李承乾让人星夜兼程地赶到长安城。

奔波一个多月,赶到安宁村,以往住在这里的村民都换上了甲胄,恢复了禁军的样子。

李承乾先是听了东阳的话语,好在父皇的病情好转了,可如今父皇都七十有四了,若再来几场大病,恐怕……

李世民缓缓睁开眼,见到了两鬓微霜的儿子,缓缓道:「承乾,打扰你出去游玩了。」

东阳与临川低头站在一旁。

李承乾道:「孩儿还没让父皇好好看看这天下,父皇要多活几年啊。」

李世民道:「朕记得你登基的时候才二十八岁,你怎麽两鬓都白了。」

握着父皇的手,李承乾缓缓道:「儿臣登基有二十五年了,儿臣都五十三岁了。」

李世民笑着道:「真快啊。」

时光的确过得很快,父皇已垂垂老矣,母后也是一头的白发。

冬日里的早晨,天还未完全亮,冷风正在呼号着,李承乾推着轮椅,陪着父皇走上了龙首原的一处高坡上。

李世民坐在轮椅上,低声道:「你将国事都交给了于菟?」

李承乾道:「待他能够独当一面,儿臣就退位告老了。」

「他若不能呢?」

「那就让人帮他独当一面,儿臣还是要告老的。」

李世民轻笑道:「朕看你是对那些国事烦了,厌了。」

「知子莫如父,让父皇见笑了。」

李世民摇头道:「朕可看不穿你,你的城府比朕还深,当年你初登基,辅机都要对你小心翼翼,你舅舅说……他怕你。」

「舅舅何故怕儿臣?」

李世民笑道:「朕也不知。」

于菟快步跑来,他得知爷爷的病情好转,父皇回来了,天不亮就跑来了。

关中有着八百里的秦川,在关中平原的东面,在视野的尽头看到了一丝天光出现,而后金黄的阳光扑面而来。

于菟见到了站在阳光下的父皇与爷爷,在他眼里这是大唐的两道最伟岸的身影,这身影不能被撼动,一位是天纵奇才的爷爷,还有一位是最得民心的皇帝,也就是父皇。

于菟站在原地,望着爷爷与父皇的背影一时间挪不开脚步,渐渐地红了眼眶。

父皇总说他是一个很平庸的人,可在父皇与爷爷面前,于菟觉得自己才是最平庸的一个,这还怎麽比较,怎麽赶超。

悲从心中起,再将这种悲伤化作动力,默不作声地离开,去学习政务。

皇帝回来之后,便没有当即回到皇宫,而是在外面陪着太上皇与皇太后。

而于菟抓着上官仪开始了苦学政务,上官婉儿有了身孕之后,上官仪更是对东宫言听计从,维护东宫成了他性命攸关的事。

上官婉儿是个极其聪明的女子,她与太子一起长大,还能政务上指点太子。

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臣站在了太子面前,他行礼道:「臣高季辅,奉陛下旨意前来东宫任职。」

于菟恭敬地行礼道:「有劳诸位老师前来指点。」

而在高季辅身后,还有刘仁轨,许圉师,张柬之,此三人与高季辅一起来教导太子。

东宫仿佛散发着什麽光芒,璀璨夺目,皇帝给太子安排了最好的团队,团队的权力与势力不算大,但个个恰到好处。

他们是守着洛阳三十馀年,对产业建设颇有经验心得的高季辅。

为人端正,严于律己且严于律人的刘仁轨,还有善于钱粮调度,掌握运河形势的许圉师,以及深刻贯彻郑公理念,大唐新学派的坚定引领者张柬之。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