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7章 坐而论道(2 / 2)

加入书签

免得打扰了两人探讨。

谁想到一来就被乔喻牵着鼻子上课,然后很显然的,他完全忘了时间。

「算了,稍等我回个电话,我还是不去了。也许我们中午可以一起吃饭,关于你的乔喻模态量子空间,我还有些问题。

「是乔喻模态空间。事实上,它不止能描述量子态,在其他层面还有很多别的用处。」

乔喻纠正了彼得·舒尔茨的说法。

彼得·舒尔茨耸了耸肩,没对乔喻的严谨发表看法,直接站起来去找地方回电话了,乔喻则从包里找出了学生卡。

请客吃饭自然是去旁边的甲所了。不但离得很近,档次还高,还能刷卡。最重要的是,现在不需要袁老帮他撑腰,他也能刷脸了。

然后乔喻发现他失策了。

虽然他的确能刷脸,但甲所今天格外的热闹。

尤其是当两位还很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联袂到来的时候,毫无意外的吸引诸多注意力。

人无法脱离社会生存,这种情况下,想要完全安静下来不受打搅几乎是不可能的。总有人会找来聊上几句。

好在大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看出两人有话要说,都是很得体的聊几句就离开。

即便如此,两人也没法像在办公室一样无碍去沟通了。不是每个人都能习惯思维被打断。

但这顿饭的功夫,虽然乔喻没明说,彼得·舒尔茨依然敏锐的了解到养喻目前的麻烦,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自然的,彼得·舒尔茨被硬控住了,又把下午的事情都给推掉,老老实实跟着乔喻回了秋斋。

下午袁老也在,乔喻带着彼得·舒尔茨先去袁老办公室打了声招呼,然后在彼得·舒尔茨的催促之下,又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彼得·舒尔茨也迫不及待的给出了自己思考后的判断。

「你的想法很好,但局部-全局的统一性问题很难解决。在上升到全局之后,超高维的结构不可能每次映射都能保证模态路径的唯一性!」

乔喻欣赏的看着彼得·舒尔茨。说实话,这目光让彼得·舒尔茨不太适应。

很久没有人用这种目光看他了。上次有人用这种眼神看他,还是他博土毕业的时候。

至于乔喻,显然没有受这些困扰。他只是觉得果然跟大脑在线的聪明人探讨这类学术问题就是轻松。只需要他稍微引导一下,就能快速抓住重点。

这可比跟计算所那些家伙聊问题要舒服多了,经常鸡同鸭讲。

不过开口的时候乔喻就不是这麽说了。

「这的确是个麻烦,但我已经有解决办法了,而且还不止一种哦。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

既可以用模态路径的拓扑约束来减少路径的可能性,又或者每次都对引入路径进行一致性校正。两种方法都能解决这个问题。」

说着,乔喻顺手就把之前思考的解决方案调了出来。

虽然这两个解决方案他都不满意,但气势上绝对不能弱了。

总不能让彼得·舒尔茨认为他暂时搞不定这个问题,所以还挺想跟他聊聊,看能不能有什麽灵感的。

对不起,在没搞定这个问题之前,不能让这些老外尝到一丁点甜头,哪怕是精神上的愉悦。

毕竟对于彼得·舒尔茨这种已经不太缺钱的数学家而言,精神上的收获很多时候比物质上的收获更让人开心。

彼得·舒尔茨再次开始进入思考状态。乔喻则端起放在手边的水,也开始思考。

没办法这个问题的确不太好解决。

很久后,也不知道办公室里安静了多久,彼得·舒尔茨才皱看眉头说道:「这两种方法结合计算量太大了!我觉得不太适合。」

乔喻立刻反驳道:「但是能够精确模拟。」

「不,不,不,不确定性原理决定了量子世界其实并不需要那麽精确。

我个人认为你应该是利用这种不确定性,而不是总想着要如何消除。」

彼得·舒尔茨的声音打断了乔喻的思考。

乔喻飞快的在大脑里过了一遍彼得·舒尔茨的意思,然后理直气壮的说道:「其实你这个思路我也仔细思考过的。

就是从高维映射本身的性质中找到一种规律,使模态路径的分支具有统计上的可控性。」

彼得·舒尔茨想了想,问道:「你是说从概率的角度引入最优路径选择机制?比如构造一个路径权重函数,从全局上让路径跟分布概率统一?」

没错!」乔喻很肯定的点了点头,然后开始举一反三。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让系统自己选择最优路径,而不是人为的去强加约束。这一点要从基础的权重构造规则中确定,我之前的打算就是用路径的稳定性指标作为初始条件。」

他没想过这是养喻刚刚才想到的。以已度人,起码他的思维没这麽快,

事实上彼得·舒尔茨到现在还在惊叹于乔喻在学问研究这块所表现出的高效。

他完全想不明白乔喻是怎麽做到的。数学家偶尔的灵光一闪,然后解决一个世界性难题这种事情并不新鲜。但总不能灵光不停的闪吧?

人可以没有瓶颈的吗?要知道乔喻可是前不久才刚刚解决了黎曼猜想。

所有人都认为他会继续深耕数论这块的时候,他又搞出了一个乔喻模态空间—

彼得·舒尔茨自认也是一个天才,事实上世界大部分人都是这麽认为的但今天乔喻给他结结实实上了一课,只让他觉得人生颇有些索然无味。

不夸张的说,他的凝聚态数学项目都有些懒得继续了。总感觉未来的用处还不如乔喻的广义模态公理体系。

不夸张的说养喻的这套体系继续这麽扩展下去,完全可以取代他的凝聚态数学。

毕竟他最终的自的也是为了在研究诸如代数几何丶代数拓扑跟高维范畴论中,提供更简单的工具,并验证复杂的定理。

很显然他的最终自标,养喻的广义模态公理体系都能做到,他还费那个心思干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